王紹符
(河北大學 河北保定 071002)
改革開放以來,教學經歷了兩次改革.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來的“素質教育”,其用意在于代替已引起嚴重后果的“應試教育”.當時有9個省市試點,后來編寫了相應的教學大綱.第二次是90年代末頒布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新的“三維目標”(“課程標準”以前的大綱目標其實也是三維的),據說是參照美國的2061計劃.新一輪課改已在全國陸續實行,時間已近10年.
從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應試教育”并未消退,這從最近所披露的高中生寫的小說《重點中學》可見一斑.原因何在?
從物理教學改革來看,新的理念不可否認確有先進之處,十幾年來在教學思想上有了一定影響.但是,是否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呢?從教材的改革方面來說,形式上的變化比較大,版面活了,插圖生動了,但在教學內容上,特別是基本知識,幾乎是百年不變.舊的內容沒有得到精簡,近代的內容加不進去.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錯訛的東西還一直存在于教科書之中,信手拈來就可羅列出幾件:(1)液體壓強產生原因的論述;(2)液體壓強計算公式;(3)浮力產生根源的講解;(4)對共鳴箱的解釋;(5)水中物像的圖示;(6)白光色散與復合的雙三棱鏡實驗;(7)光的反射定律實驗;(8)對“馬路蜃景”的描述;(9)二力平衡演示實驗設計;(10)對科學家的不實介紹等等.還有雖不見于教材,卻在教學中流傳盛行的:“控制變量法”之說;解釋液體壓強的“漏桶實驗”;驗證浮力產生的“乒乓球漏斗實驗”等等.人類積累的知識太多了,需要我們用一定長的時間集中來學習,以便應對走入社會時的需要,這就是為什么需要學校教育的原因.知識的積累是無限的,現在的知識總量越來越多,然而人的生命的增長卻是極其有限的.人的一生中受教育,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識的時間可以說是不好再延長的,從而也就決定了在學校學習的是精選的,不斷更新的,“壓縮性”的知識,而且具有“貯存”知識的性質.因此教學改革應當追求知識的系統整合,簡化更新.
舉例來說,歷史上阿基米德原理和帕斯卡定律原本都是實驗定律,當時只講其然,不問其所以然.自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以來,1 800多年以后到17,18世紀相繼出現了牛頓(1643~1727),以及稍早的帕斯卡(1623~1662),和后來的伯努利(1700~1782)以及歐拉(1707~1783)等人,使流體力學發展成了內容豐富、系統完整的一門學科;阿基米德原理和帕斯卡定律也就得到了從系統理論上的整合.在這一點上趙凱華、羅蔚茵的《新概念物理教程》已有些嘗試.然而我們的基礎教育教科書還在重演著古老的歷史(甚至最近有人提出“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科學家發現的歷史過程”).這種狀態亟需改變.最近看到對德國的卡爾斯魯厄(KPK)物理教材的介紹,覺得它的理念值得借鑒.而提倡重復歷史上走過的繁復的路途,甚至嘗試前人的錯誤,是不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也是注定走不通的.
當前的課程改革需要總結與反思,哪些是好的,應該肯定和堅持;哪些是脫離實際的,或形式主義的應予拋棄或糾正;哪些有欠缺的,需要加強、探索和創新,從而使我國的基礎教育走上一條健康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