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仁
(東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美國著名學者阿瑟 (Arthur,W.B.)用路徑依賴來描述技術變遷的自我強化、自我積累的性質,最先對技術演變過程中路徑依賴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阿瑟認為,一種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技術,由于某種原因首先獲得發展,就可以憑借先占的優勢地位,利用規模擴大促成的單位成本下降,普遍流行導致的學習效應,許多相關、相近行業采用相同或相似技術的協調效應,以及在市場上流行給消費者帶來的良好預期等等,實現自我增強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的發展,從而在競爭中勝過自己的對手。而相反,如果一種較其他技術更具優勢的技術卻可能因晚到一步,就沒有機會獲得先入者的諸多優勢或沒有獲得足夠的支持者,從而陷于一種困境,甚至會被鎖定在某種惡性循環的被動狀態之中難以自拔,這就是技術演進軌跡的路徑依賴[1]。
美國的經濟學家諾思把路徑依賴的相關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到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之中,創立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諾思認為,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歷程中的制度變遷如同技術演進一樣存在著“路徑依賴”現象,因為制度變遷同樣也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機制,這種機制使得制度變遷一旦走上某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就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從而形成對制度變遷軌跡的路徑依賴[2]。諾思指出,報酬遞增和由顯著交易成本所確定的不完全市場是決定制度變遷軌跡的兩個重要因素。一種制度矩陣的相互依賴的構造會產生巨大的報酬遞增,而遞增的報酬又會使特定的制度軌跡保持下去,路徑依賴仍然起著作用,從而決定經濟長期運行的軌跡。然而,報酬遞增所決定的制度的長期變遷,并不必然導致經濟長期增長的良性軌跡,而很可能相反,這主要取決于市場的完全程度。在報酬遞增的前提下,如果相應的市場是競爭性的,或者是大致接近零交易成本模型的,制度變遷的長期軌跡將是有效的。而如果市場是不完全的,信息的反饋又是分割的,且交易成本也是十分顯著的,那么,在路徑的分叉中,不良的績效可能居于支配地位。諾思還認為,制度變遷比技術演進更為復雜,因為行為者的觀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觀抉擇在制度變遷中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不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行為者不同的主觀抉擇,既是各種制度模式存在差異的重要因素,也是不良制度或經濟貧困國家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同樣,我們可以把技術演進與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分析方法引入到經濟發展方式路徑依賴的分析框架之中,即經濟發展方式也具有“路徑依賴”的特征。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體制、政策、方法和措施等綜合形成的穩固的經濟活動模式,統稱為經濟發展方式,包括由經濟活動中的經濟資源配置方式和生產要素組合方式和生產資料使用方式等構成的總和。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受社會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各項經濟政策的影響,而且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會對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是由以往發展中的各種體制、政策、方法和措施等綜合構成的牢固模式,難以在較短時期內實現轉變。
多年來,我國形成的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始終沒有走出以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碳鎖定怪圈,特別是我國重工業的迅猛發展給資源環境造成極大壓力[3]。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堅持”,即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和重點,是破解我國經濟粗放發展模式的重要戰略。長期以來我國已形成技術選擇、資本投入與勞動力流向等側重于東部的資源配置模式,形成了要素資源配置的鎖定效應,使得我國中部和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說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也存在路徑依賴。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首先在東部沿海地區實行更加優惠的開發政策,使得外來資金和技術的流向仍以我國東部為主,加劇了區域要素投入模式的鎖定。自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從不平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戰略轉變,產業布局逐步由過去的向東部集中轉變為向中西部轉移擴散,使得當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重要的戰略拐點時期[4]。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但一直以來,我國為發揮勞動成本低的優勢,在出口貿易上已形成對加工出口的高度依賴,逐漸顯示出潛在的局限性。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60%以上,這不僅造成資源承載率過高,抑制經濟實體的內生性增長動力,而且還導致國際貿易交往中摩擦增多,國民經濟外部風險逐步加大。
中國在工業化過程形成的以碳為基礎的能源和運輸系統最容易形成“技術—制度復合體”,使得工業經濟處在碳鎖定的狀態。一個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制度,一旦與對化石能源系統使用技術的高度依賴結成“技術—制度復合體”,其結果會形成一種共生的導致技術鎖定和路徑依賴的系統內在慣性,阻礙替代技術或低碳技術的發展[5]。這種由技術和制度共同演進過程中的路徑依賴而形成的“技術—制度復合體”其共生的系統內在慣性表現為技術和制度相互聯系、互相依存地存在于系統之中,在客觀上要求保持穩定并抵制變化的發生,結果導致技術鎖定和路徑依賴。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鎖定在碳密集的化石燃料能源系統的“路徑依賴”,它一方面會促進產業集群不斷成長并走向成熟,而另一方面,路徑依賴特征則將誘發產業集群生命周期演化中的“鎖定效應”,并導致產業集群衰亡。
中國碳鎖定的路徑依賴與高碳產業的歷史淵源和經濟結構、就業、科技發展水平、能源結構等都緊密聯系,但產生碳鎖定效應內在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受益于長期遞增報酬的以碳為基礎的能源系統可能會產生碳鎖定效應,阻礙替代技術發展和低碳技術創新。低碳技術主要指那些有助于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實現經濟發展的碳中性的技術,如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等。化石能源技術為工業社會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煤、石油和電力等化石能源的利用使現代生產方式成為可能,但由于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而形成的碳鎖定,不僅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增多,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而且還會導致能源危機。二是受益于現有制度的參與者,往往試圖維持該種制度,這將進一步強化了技術系統的鎖定。碳鎖定作為一種“技術—制度復合體”,所形成的路徑依賴,先從認知層面開始,經過制度層面最后達到經濟層面。我們知道,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社會發展。各種成文的法律、法規、政策、規章和契約等屬于正式制度,它總是與國家權力或某個組織相聯,并且由行為人所在的組織進行監督和用強制力保證實施。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屬于非正式制度,它是對人的行為不成文的限制,具有自發性、非強制性、廣泛性和持續性。這說明,認知和制度的路徑依賴將會導致經濟的路徑依賴。由于現代技術系統深深嵌入在制度結構之中,技術鎖定與制度鎖定因素的相互作用會進一步加劇技術鎖定。
碳鎖定作為長期以來形成的技術與制度復合體,它是我國工業生產對化石能源高度依賴的必然結果,也是一種產生于工業國家歷史發展路徑的狀態。碳鎖定在本質上是對高碳產業與技術所形成的“路徑依賴”,有著更為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穩固的制度體系。我國自建國以來形成的龐大復雜的“高碳”工業的體系,根基牢固,不可動搖,對發展低碳經濟形成巨大的阻力。這是因為:第一,能源系統和技術的相關基礎設施的生命周期很長,而新技術通常依賴不同的基礎設施和輔助技術的支撐。因此,即便存在可供選擇的更優的替代技術,仍然存在支持和維護現有技術的路徑依賴。第二,低碳技術大多是比較新的技術,低碳技術研發與創新面臨較大的技術風險,未來績效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在客觀上就產生了對新技術的阻礙作用。第三,低碳技術創新和使用通常會伴隨高昂的成本支出,并產生外部經濟,而化石燃料等技術的使用者卻不必為其造成的外部成本買單,這使得低碳技術在成本上缺乏競爭力。特別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建成的生產設施具有資本密集度高、排放強度大和使用壽命長等特點,使用特性將在很長時間內被鎖定。我國最主要的高耗能工業是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非金屬建材和化學原料等工業,這些工業都是建立在一種巨大投資的基礎之上,一些基礎設施、機器設備、大件耐用消費品等資金技術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如果在生命周期內單純將這些巨大的投資報廢,將導致巨大的重置成本。這說明資金和技術的“鎖定效應”在短期內是難以消除的,中國面臨高碳鎖定的局面是發展經濟低碳不可回避的障礙。不認識這一點,就很難做到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很難做到科學發展。
中國碳鎖定的形成還與人們的心理定勢有關。人們的認知定勢、情感定勢和思維定勢等都屬于心理定勢,它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一方面,心理定勢的存在可以使人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熱練,甚至達到自動化程度,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心理定勢也會束縛人們的思維,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滯留在一個水平上。人們一旦形成對高碳產業與技術的路徑依賴,就會產生一種按照這一路徑走的心理定勢,使人們只會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人們一旦固守一種特定的模式而慣用常規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心理定勢形成后,往往會形成固守傳統與積習的思維惰性及習慣惰性,使某些理性認識變為僵化了的教條或僵化的圖式。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便是思維惰性的兩種形態。思維惰性往往外顯為行為上的習慣惰性,在一些習慣性的圖式面前因循停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活動方式,具有內在化、習慣化、穩固性特點,有些方式會形成制度化、體制化的特點。那些被內化為人們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的活動方式形成為“個人習慣”;那些被制度化、體制化的活動方式形成“社會習慣”。這兩種習慣具有強大的抗拒創新和變革的慣性。長期以來,人們固守高碳設備和高碳技術而形成的心理定勢與習慣惰性是形成碳鎖定的重要思想根源,由此決定了碳鎖定具有持久性和長效性的特征。
多年來,中國以化石能源為主進行大量資金與技術投入而形成的碳鎖定,不僅導致環境惡化,而且會引發能源危機。
碳鎖定的環境效應主要是指因高碳產業發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而產生的環境物理效應。工業社會的每個企業和每個消費者,由于對化石能源以及以化石能源為原料而生產的產品的大量使用,都留下了自己的碳足跡(二氧化碳數量),包括因使用化石能源直接排放二氧化碳而形成的第一碳足跡,和因使用各種產品而間接排放二氧化碳而形成的第二碳足跡。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提高,超過了植物和海洋吸收它們的速度,這些氣體在大氣層中成年累月的聚集,即便現在完全停止釋放這些氣體也不可能停止它們所導致的氣候變暖和大氣污染的趨勢。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越高,滯留時間越長,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它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淡水資源、氧氣資源、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能源等。環境具有公共品屬性,環境正義是政府治理環境的應有之義。人類在實現和滿足自己利益的過程中公正地對待自然,這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正義原則的要求,也是環境正義最初的含義[6]。自然過程或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引起環境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稱為環境效應,包括環境生物效應、環境化學效應和環境物理效應。例如,在中生代恐龍的突然滅絕,就是當時氣候變化引起的生物效應;物質之間的化學反應所引起的環境效果,如環境的酸化、土壤的鹽堿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等就是環境化學效應;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環境效果,如熱島效應、溫室效應和大城市過量開采地下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等就是環境物理效應。
由高碳行業而產生的碳鎖定效應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等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據觀測統計,在大工業城市煙霧不散的日子里,太陽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沒有煙霧的日子減少近40%。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會導致人和動植物因缺乏陽光而生長和發育不良。二是從大工業城市排出來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當大氣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條件與之配合的時候,就會出現降水天氣。較大的降雨量或極端的氣象變化,會導致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影響工農業生產,危害財產及人類生命安全。三是由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向大氣中排放過多二氧化硫,經過氧化形成硫酸,隨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酸雨 (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雨),導致農作物大幅度減產,森林和植物大面積死亡,兒童免疫功能下降,老人呼吸道患病率增加。四是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使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為“熱島效應”。從地球上無數煙囪和其他種種廢氣管道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約有50%留在大氣里,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增高,這種現象叫做“溫室效應”。熱島效應和溫室效應都會導致氣候變暖或發生干旱、洪災、火災等異常天氣現象,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嚴重威脅。我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為了完成這一艱巨任務,政府除了在政策上支持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清潔能源利用,還必須實施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以及利用技術,這對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280億噸,主要集中在工業化國家的能源密集型行業。其中,火力發電廠是世界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行業,其燃燒化石燃料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燃燒同種燃料排放量30%,大約占全球人類活動排放二氧化碳的24%。在中國,超過50%的煤炭消費用于火力發電,有8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燃煤 (國際電力網,2010-03-17)。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整個世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驅動力。目前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是化石能源,隨著人類的不斷開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新的能源體系尚未建立,能源危機將席卷全球。
化石能源是上古時期遺留下來的動植物的遺骸在地層下經過上萬年的演變形成的能源,即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積而來的一種碳氫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煤、石油、天然氣等天然資源都屬于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人類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會因能源資源枯竭而引發能源危機,最嚴重的狀態莫過于工業大幅度萎縮,甚至因為搶占剩余石油資源而引發戰爭。目前在世界化石能源中,煤炭僅次于石油占第二位,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與消費國,是典型的煤煙型大氣污染國家,而且在相當長時期內很難改變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結構。2009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1.46億噸標準油,可折算為31億噸標準煤,僅少于美國能源信息署網站公布的美國當年能源消費總量23.82億噸標準油,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2.5億噸標準煤,可折算為22.75億噸標準油。其中,煤炭消費量增長5.3%,原油消費量增長12.9%,天然氣消費量增長18.2%,電力消費量增長13.1%(財經騰訊網,2011-08-07)。從GDP總量來看,中國經濟早在2007年就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GDP總量為5.8786萬億美元,日本GDP總量為5.4742萬億美元,美國GDP總量為14.7萬億美元,中國一躍超過日本而成為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發展經濟對能源的依賴。另一方面說明了中國高碳產業的發展已形成了對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賴。
中國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1/3,而能源消費總量卻與美國相差無幾,中國承受節能減排的壓力要比美國大得多。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消費強度提高,對能源供給形成很大壓力,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未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將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根據國家工信部近日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1—5月,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2%,超過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美國的53.5%。專家認為,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將對我國能源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新華網,2011-08-13)。我國能源資源總量不小,但能源資源分布很不平衡,人均擁有量較低,受國際能源市場變化影響較大。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不合理,主要以煤炭等一次能源為主,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替代能源等技術的開發相對滯后,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壓力。顯然,低碳影響到中國能源戰略和能源安全的各個維度。為確保能源安全,中國對經濟發展不能只用GDP來衡量,對環境、能源、資源、民生等應有足夠的重視[7]。為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我國應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中的比重,最終實現對化石能源的替代,這是保證未來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必然選擇,根據歐洲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估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世界一次能源的1/3,并滿足能源增長的大部分需求。我國應借鑒他國經驗,制定相關能源政策,加快構建能源安全體系。
[1]韓毅.路徑依賴理論與技術、經濟及法律制度的變遷[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2][美]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曾錚.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論、實證和戰略[J]. 財經問題研究,2011,(8).
[4]魏后凱,張燕,謝先樹.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轉型與稅收政策調整[J].稅務研究,2011,(7).
[5]王敏,巴桑卓瑪.碳稅對破解“碳鎖定”困境的作用[J]. 稅務研究,2011,(3).
[6]高鳳勤.環境正義視角下的我國環境稅制改革[J].稅務研究,2011,(7).
[7]李靖宇,孫蕾.遼寧沿海經濟帶加快發展為現代產業基地的現實論證[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