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
(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保險利益的含義十分廣泛,很難給定一個嚴格的定義。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規定每一個與海上運務(marine adventure)有利害關系的人都具有保險利益,特別是那些與海上運務或在海上運務中處于風險下的任何保險財產有法定的或正當利害關系的人;這種利害關系使其因保險財產的安全或及時抵達而獲益;也因其滅失、損壞或被扣留而受害或由此產生法律責任,它提出了具備保險利益的三個特征:1.被保險人會因保險財產的安全或按時到達而受益,或因其滅失或損害或被扣押而產生損傷或責任。2.被保險人與海上運務或其中的任何保險利益之間有法律或衡平法上的關系。3.這種受益、受損或產生的責任主要是這種與保險財產或海上運務之間的關系所造成的。
我國的《海商法》也未對保險利益予以規定,因此對保險利益的確認在我國通常都是參考2002年新修訂的《保險法》中的第十二條:“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即認為保險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物或被保險人人身所具有的合法的利益。
由此可見,保險利益是一種法律上的權益,它不僅包括財產權利、合同權利,還包括法律責任。因此,可以歸納出海上保險利益的要件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必須擁有合法利益。保險合同屬民事法律行為之一,除有特別規定之外,必須適用一般有關法律的規定,因而保險利益不能違反強制性或禁止性法律規定,也不能有悖于公序良俗。如海上走私所運送貨物其保險利益就不能成立。第二,必須擁有經濟上的利益。海上保險的保險利益具有經濟學特征,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保險利益包括現有利益、期待利益和責任利益,但只有其具有可以計算的金錢價值時才能夠構成保險利益。第三,必須擁有確定的利益。在同一保險標的上,可以存在數個利益,其利益可能歸屬同一個人,也可能分別歸屬于不同的人。海上保險的復雜性致使多人、多利益歸屬的現象經常出現。因此,海上保險的保險利益——被保險人對于海上風險中的財產必須具有法律所認可的或者法律不禁止的確定利益。
正是由于海上保險合同具有的復雜性,使海上保險的保險利益轉移問題成為國際貿易中人們關注的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
保險利益轉移,也稱保險利益的變動,一般是指保險利益在保險事故發生之后,因被保險人的死亡而發生繼承關系、保險標的的易主而發生的轉讓關系、投保人的破產而發生的破產債權關系,保險契約關系仍為繼承人、受讓人、破產管理人的利益而存在。海上保險的保險利益轉移問題就是指有關海上保險利益的歸屬發生變化而帶來的問題。
一般來說,保險標的所有權利益轉移,除保險公司另有規定外,保險利益隨之也同時發生轉移。有人認為由于保險合同對人的效力是獨一的,保險利益是不可以隨所有權轉移而轉移的。但筆者認為海上保險合同中保險標的所有權利益轉讓是在保險合同所訂立的保險期限范圍內,是可以依據法律規定形式將保險合同效力延至受讓人的。這樣做不僅經由投保人的同意,也避免了受讓人在轉移后立即另行投保的麻煩,這種保險合同利益的轉讓也就是人們通常概念中的保單轉讓。
我國《保險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保險標的的轉讓應該通知保險人,經保險人同意繼續承保后依法變更合同;但是貨物運輸合同和另有約定的合同除外。”而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其保險標的是運輸中的貨物,具有流動性。貨物從起運地到目的地的運輸過程中,買賣易主,一般很難事先征得保險人的同意,如在國際貿易買賣中過分強調保險人同意這一原則,必然會影響貨物的正常運轉,給買賣雙方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各國保險法一般都規定,除另有明文規定外,保險單同貨物所有權同時轉移,不必經保險人同意。
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十五條規定:“被保險人如轉讓貨物以其他方式放棄保險標的利益,他并不因此將其根據保險合同轉讓與受讓人,除非與受讓人之間訂有明文的轉讓保險利益的協議。”根據此規定保險利益的轉讓應與保險單一同進行,否則便失去存在的前提。我國的《海商法》第二百二十九條對保單的轉讓也作出了規定:“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可以由被保險人背書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轉讓,合同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合同轉讓時尚未支付保險費的,被保險人與受讓人負連帶責任。”我國《財產保險合同條例》中的規定是:“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保險單或保險憑證可由投保方背書轉讓,無須征得保險方的同意。”因此,在我國只要法律沒有明文禁止的情形,而且轉讓又不損害公序良俗,那么保險合同的轉讓就是有效的。
國際貿易中,海上運輸保險對海上運輸貨物保險利益的轉移采用國際貿易價格條件決定的風險轉移為標準。我國國內現行立法雖然對國際貿易貨物風險轉移界限尚無明確規定,但因為我國是《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簽署國,對其具體規定我們應當遵守和優先適用。《公約》第六十七條規定:“如果銷售合同涉及到貨物的運輸,但賣方沒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支付貨物,自貨物按照銷售合同交付給第一承運人自轉交給買方時起,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承擔……賣方授權保留控制貨物處置權的單據,并不影響風險的轉移”。《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對與海上保險聯系最為密切并常見的價格術語FOB、CFR、CIF的解釋規定是:買方必須承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后滅失和損壞的一切風險。從《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和《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來看,其規定不僅簡便可行,還避免了許多問題的爭論。
貿易中人們最熟知的與海上保險聯系最為密切并且最為常見的價格術語條件是FOB、CFR、CIF。盡管在CIF價格術語條件下,由于其規定了提單多是和保險單一起轉移或轉讓,爭議似乎要少一些,但這三個價格術語條件還是會經常出現關于保險利益轉移的問題。在實際業務中,以貨物所有權轉移為標準界定保險利益看起來似乎最為合理,誰實際擁有貨物的所有權,誰就擁有與貨物相關的一切權力,也就同時享有該貨物的保險利益。但在國際貿易的實際操作中,將保險利益的轉移和所有權的轉移相結合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國際貨物的買賣通常以單據形式完成,貨物所有權的取得通常是形式上的占有,并不完全掌控貨物。同時,由于各國的立法有差異,要確立貨物所有權轉移的界定標準也很不容易,即使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貿易中被廣泛認可和適用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也只是規定了風險和責任轉移的界限,而沒有規定所有權轉移的界限,這就給國際貿易的實際操作帶來一些問題。參見以下貿易中的實際案例:
A.FOB貨物保險
國內某公司以FOB價格向國外某公司訂購了一批貨物,集裝箱裝運。國內公司以自身為保險人在保險公司為該批貨物投保了海上貨物運輸保險的一切險。貨物到港后,該公司收貨時發現實際到貨數量與合同數量不符,出現短量。經調查得知此批貨物系裝船前在海外運輸公司倉庫被盜,我公司因此請求保險公司賠償。但保險公司以約定的價格條件是FOB,貨物被盜時風險尚未轉移給我公司,我公司不具有保險利益為由,拒絕賠償。并認為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前的風險應由賣方公司承擔。
B.CIF貨物保險
某年,日本一公司以CIF價格向我國一出口公司購買了一批貨物。我出口公司作為被保險人在國內某保險公司為該批貨物投保了海上貨物運輸保險的平安險,后貨物在運輸途中由于遭遇臺風而全部滅失。而此時日本買方公司已被日本法院宣告破產,已無力付款贖單,我出口公司持保險單并以被保險人身份向保險公司進行索賠,遭到保險公司拒賠。保險公司拒賠的理由是,在CIF價格術語條件下發生保險責任事故時,貨物滅失的風險已經轉移給日本進口公司,我出口公司沒有保險利益,無權就貨物的損失向保險公司進行索賠。
上述兩例案例中,拒賠的理由都與保險利益相關。第一個案例,根據FOB價格條款,買方應當為合同貨物購買海洋貨物保險。但是,由于買方在獲得提單之前沒有貨物所有權,而且在貨物越過船舷之前買方也不必承擔貨物風險,因此,即使買方的保險包含了裝船之前期間的風險,也因此遭受了實際損失(支付了貨款但得不到完好的合同項下的貨物),但由于其作為被保險人在貨物被盜時并不承擔風險,即因其沒有可保利益而不能從保險公司得到賠償,買方只有期待從賣方獲得全部賠償。而賣方獲得全部賠償的前景取決于司法管轄和賣方是否有財產,這就使買方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個案例,在買方破產的情況下,風險已經轉移,此時買方已無力付款贖單,雖保單仍在賣方手中,但由于賣方沒有保險利益而無法獲賠,即使賣方將保單進行轉讓由清算組織向保險人行權,也會因無優先債權只能等待破產人清償,面臨最后所得無幾的窘境。即使賣方的這種結果屬于買賣合同中的交易風險,但畢竟由賣方直接向保險人索賠,與由買方向保險人索賠,對保險人而言并無影響,但對賣方而言卻有著天壤之別。被保險人持有保單,擁有貨權,因保險風險造成了保險人的貨物損失卻不能索賠,的確有失公平。
如前所述,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保險合同通常是伴隨著相應的買賣合同的。由買賣雙方誰來辦理保險的問題在《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中已規定得非常詳細,但其對保險利益轉移問題卻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在國際貨物買賣交易中,由于買賣雙方對貨物所擁有的權益是彼此相對的,即雙方不可能在同一時刻擁有貨物的所有權。因此,買賣雙方對保險標的物的既得保險利益所有權就具有惟一性。當既得保險利益從其中一方手中轉移到另一方手中的時候,對方也就由此而失去了對該批貨物既得保險利益的擁有。關于保險利益轉移的確定有以下四種觀點:1.保險利益隨保險標的所有權的轉移而轉移;2.保險利益隨保單的背書轉讓而轉移;3.保險利益經雙方當事人協商后轉移;4.保險利益隨風險的轉移而轉移。
對于第一種觀點,在實際的國際貿易操作中很難做到。即使是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也確定了風險和責任轉移的標準和界限,但也未對所有權的轉移作出規定。對于第二、第三種觀點,被保險人背書轉讓保單的行為可以看作是相關當事人協議行為的一種,其性質都是基于自愿原則對保單的轉讓。實際操作中,如果以當事人的自愿作為保險利益轉移的標準,可能會出現保單轉移至不相干的第三人手中,使其獲得保險利益的不合理現象。可見,以相關當事人的自愿作為轉移保險利益的標準也是不可取的。因此,第四種觀點即將風險轉移作為保險利益轉移的標準是最為合理的。從根本上說,保險合同的最終目的就是為被保險人彌補因風險給其帶來的損失,沒有風險也就沒有保險、保險利益可言。同時,確立保險利益隨風險轉移的標準,也解決了國際貿易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當風險轉移給被保險人的時候,被保險人不會因為未取得保險利益而面臨保險合同無效的尷尬,這對于國際貿易的雙方來說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鄭玉波.保險法論[M].臺北:三民書局,1994.
[2]陳曉興.保險法——金融法理論與實務叢書[M].法律出版社,1999.
[3]吳煥寧.海商法學[M].法律出版社,2002.
[4]徐景霖.國際貿易實務[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5]王雨婧.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索賠主體研究[J].港口經濟,2010(5).
[6]張賢偉.海上保險案件審理情況綜合分析[J].中國海商法協會通訊,2006(2).
[7]郭國汀.CIF和FOB合同[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