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煒 姜延書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2008年以來,北方工業大學經管學院圍繞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探索,初步總結出了一套以實踐為導向的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方法體系,為培養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實踐為導向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是指國際貿易實務教學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導向,另一方面是指實踐教學是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改革的方向。前者是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改革的目的,后者是實現該目的的手段。以實踐為導向進行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2010年通過對北京多所高校的國貿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外貿企業“招聘難”和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就業難”同時存在。企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不再體現在數量上,而是更加注重人才質量。他們往往更加青睞應用型人才,即重視人才的綜合實踐能力,包括溝通交流能力、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運用能力、貿易糾紛處理和解決能力等。由于傳統的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方法大多重理論而輕實踐,從而導致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脫節。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外貿人才,以實踐為導向的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國際貿易實務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涉外性的特點。首先,國際貿易實務專門研究國際商品買賣的具體過程,包括貿易合同的磋商、簽訂和履行、貿易術語的選擇、商品定價、國際結算、貨物運輸和保險、商檢索賠和仲裁等各個環節。以上環節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的業務操作實踐,僅憑理論知識紙上談兵無法真正理解國際貿易的實質。其次,國際貿易業務涉及知識面廣。例如一則貿易糾紛的解決和處理需要運用商務談判、國際結算、外貿單證實務、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商法、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外貿英語等各方面的知識,而以上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必須與貿易實踐相結合。最后,國際貿易實務的絕大部分教學內容,包括進出口業務環節、單證制作、貿易術語、合同文本、交易磋商等必須通過外語來實現,而學生的外語溝通能力也必須通過實踐來提高。因此,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內在特征決定了教學改革必須以實踐為導向。
具備扎實全面的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反映了外貿人才的專業知識基礎和發展潛力,是企業對外貿人才的基本要求。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可分為貿易理論、業務知識和貿易政策三部分。國貿專業學生在學習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之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由此,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的知識目標重點是業務知識和貿易政策兩部分。在業務知識方面,要求熟練掌握進出口各個業務環節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國際貿易運輸和保險、國際結算、成本核算、商檢、索賠等。在貿易政策方面,不僅要掌握相應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律,如《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還要了解國內外經貿法律法規、國際條約和協定、WTO規則等。
調查發現,大部分企業希望招聘具有實踐操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外貿人才。實踐操作能力包括進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單證的繕制和審核能力、貿易糾紛的處理能力等。溝通交流能力是指語言表達能力、外語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是指能夠創造性地運用新技術、新方法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因此,以實踐為導向,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能力培養應該成為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改革的重點目標。
傳統教育模式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素質培養。根據近百家進出口企業的網上招聘要求來看,約有76%的企業把求職者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等素質擺在首要位置。誠實守信、吃苦耐勞、愛崗敬業、責任心強成為外貿企業招聘人才的基本準則。因此,國際貿易實務實踐教學也應把提高學生素質作為重要目標。
討論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某一問題或社會現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組為單位,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積極的討論,各抒己見,互相啟發,以求弄懂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國際貿易實務知識根植于外貿業務實踐,對于書本中抽象的貿易術語、支付方式、運輸保險、貿易糾紛等重點難點內容,如果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更無法運用。在這種情況下,引入適當的案例在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展開討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運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可采取兩種案例討論方式:1.師生討論。由教師選擇與知識點結合緊密,體現國際貿易發展最新進展的案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學生以4~5人為一組進行分析、討論和判斷,并推舉代表對本小組意見進行總結和陳述,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進行爭論。案例討論不預設惟一答案,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尋求多種解決方式,開展開放式討論。2.學生討論。首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結合貿易實踐,課下查找資料,在小組內部分析和討論,設計原創案例或選擇實際案例,并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然后,各個小組分別走上講臺向其他小組成員演示案例,引導其他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并提出意見或解決辦法,展開廣泛討論。最后,由教師對各小組表現和案例本身進行點評。案例討論教學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發揮創造性思維,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從而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雙語教學主要有半英語型、混合型和全英語型三種模式。半英語型是指以中文授課為主,用英語講授貿易術語等內容,考試采取中文形式。混合型是以英語教學為主,采用英語板書和原版教材,在英語授課時輔以中文解釋和說明,學生作業、考試等用英語出題,但用中文回答。全英語型是指教學、教材、板書、試卷全部使用英文。國貿實務課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質、數量、包裝,商品運輸和保險,合同的訂立和履行等相對容易理解的基礎知識,也包括國際貿易術語、國際支付等操作性強、較難理解和掌握的重點難點部分。因此,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可分別采取不同的雙語教學模式。對于基礎知識章節,主要采用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即以英文授課為主,課件內容主要是英文,同時對于難以理解的業務術語輔以中文解釋和說明。對于重點難點章節,采用半英語型雙語教學模式,即用中文難點部分進行深入詳細的分析,但案例討論、單證制作和作業則全部為英文。靈活的雙語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外語溝通能力,增強他們用英語學習國際貿易實務的信心,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點難點知識,提高實際業務操作能力。
單純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因此國際貿易實務雙語課程大大增加了實驗教學的比重,達到近20%。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引入多媒體立體式教學方法:
1.充分利用國際貿易網絡資源
網絡化和電子化是新時期國際貿易實務的顯著特征。國際貿易網絡資源涉及業務環節的方方面面,包括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商品供求信息、外匯牌價、航運信息、金融保險、國際結算、電子海關、檢驗檢疫等業務環節,還包括國際商會、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貿易協調機構,各國政府貿易政策法規的頒布和管理機構,如商務部、海關、外匯管理局等,還有各種外貿專業論壇,如福步論壇、精英外貿論壇等。把以上各類網絡資源以目錄索引的形式推薦給學生,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課堂講授交易磋商內容以后,可組織學生在實驗課上瀏覽一些著名的外貿電子商務網站,如英文版阿里巴巴等。要求學生選擇一種產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進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尋找潛在客戶,了解國際市場供求信息和競爭對手情況,發送建交函、進行詢盤或發盤。網絡資源的利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動手操作和創新思維能力,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
2.加強實驗教學環境建設
加強實驗教學環境建設,不斷改善實驗教學條件。一方面,引入多種外貿模擬教學軟件,如世格外貿和TMT教學軟件等,為學生創造相對真實的貿易實驗環境。例如,在課堂講授運輸、保險和國際結算的理論知識后,組織學生利用世格外貿單證軟件制作提單、保險單、匯票、信用證等相關單據,提高學生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設立外貿模擬實驗室,在實驗室設立銀行、海關、商檢局、外管局等服務窗口。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成立虛擬外貿公司,利用世格SIMTRADE軟件,以進口商、出口商、工廠、進出口銀行的身份在各個服務窗口模擬完成各個貿易環節。多媒體立體式實驗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英國教育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提出了過程教育的觀點,他認為,不是在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中研究教育、課程與教學,而只是對過程中的某些結果進行靜態分析,這是現代教育和課程研究的最大弊端。傳統的目標式教育往往重結果輕過程、重期末輕平時、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創新。過程式教育則強調教育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應該起到引領和示范作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國際貿易實務的實踐性貫穿于國際貿易業務流程的整個過程,因此注重過程教育應該是縱貫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的主線。應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著力點,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手段,堅持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進行一系列的過程教育探索。除了在案例討論教學、雙語教學、多媒體立體式教學過程中時刻貫徹過程教育的思想以外,還可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有關競賽,包括國際貿易實務大賽和國際商務談判大賽等,讓學生“走出去”在競賽中鞏固知識,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展“專家進課堂”活動,把專家學者或外貿業務第一線的優秀往屆畢業生“請進來”,向學生講述實際外貿案例,解答業務知識和工作就業等各方面的問題。“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國際貿易實務有更加切實的了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另外,過程教育意味著必須對成績考評方式進行改革。改變重期末輕平時的傳統考核方式,使平時成績在總評中的比重達到或超過50%。除了閉卷筆試外,還增加了期末面試、課堂討論、課內實驗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向學生傳遞了“功夫在平時”的思想,引導學生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隨著國際經濟形勢和科技水平的發展,新的國際慣例、運輸保險方式、國際結算方式、電子商務平臺不斷涌現,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和創新。國際貿易實務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以實踐為導向是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改革必由之路。
[1]約翰·科布.過程教育[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4):20-25.
[2]李同芳.如何培養“適銷對路”的外貿人才[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3):74-75.
[3]韋霞.我國外貿人才需求狀況與培養問題分析[J].集體經濟,2010(12):179 -180.
[4]于曉燕,馬有才.基于問卷調查的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探討[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12):74-76.
[5]李國.雙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以《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例[J].改革與開放,2009(10):215 -216.
[6]劉育松,張思思,謝朝陽.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外貿人才需求變化及高等教育的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0(9):132-134.
[7]尹今格,孔潔.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08(19).
[8]徐爭輝,趙立華,張群卉.《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時代教育,2008(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