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即鼻出血,多為靜脈性出血和鼻前庭出血,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癥狀,多見于4—10歲的小兒,嬰幼兒少見。去醫院就診前,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應急措施。
1 孩子取坐位,頭前傾,鼻額部用濕毛巾冷敷或冰敷,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兩側鼻翼5分鐘,一般小量出血能止住。不要采取“頭后仰”的錯誤做法,除無法估計出血的情況和量外,還有引起窒息的危險。
2 囑小兒將口中的血液吐出,切勿咽下,以便估計出血的情況和量,并注意有無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癥狀。鼻衄止住后會形成血塊結痂,此時最好不要挖鼻孔,以免剝落結痂,造成鼻衄復發。
3 平時鼓勵小兒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喝水,少吃易上火的食物。教育小兒不要挖鼻子或用力揉搓鼻子,保持室內空氣濕潤,不要太干燥。
值得注意的是,鼻衄既可以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癥狀之一,父母千萬不可大意。在有效止血后應及時就醫,找出病因,對癥治療。
知識直通車
鼻衄的原因不外乎局部和全身兩種。
1 局部原因:(1)鼻中隔前下區血管擴張和潰瘍,當用力擤鼻子、打噴嚏或咳嗽時引起出血;(2)外傷,以挖鼻損傷最多見,其次為打擊傷和摔傷;(3)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和鼻竇炎均可引起出血;(4)鼻腔腫瘤,如鼻咽部纖維血管瘤、血管瘤等;(5)增殖體肥大和發炎;(6)鼻腔異物造成,常有持續性單側鼻衄,多見于5歲以下小兒;(7)鼻中隔偏曲:嵴突或距狀突常引起糜爛、干燥破裂出血;(8)特異性感染,如結核或鼻硬結病、霉菌感染等引起的糜爛出血;(9)先天性血管畸形。
2 全身原因:(1)風濕熱、急性和熱性傳染病,如麻疹、傷寒、白喉、猩紅熱、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2)二尖瓣狹窄、肺氣腫、縱膈腫瘤等,可引起靜脈性高壓癥;(3)原發性高血壓;(4)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A、B2、C、D,可引起酶元合成受阻,使凝血時間延長;(5)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友病等,是小兒鼻腔流血不止常見的原因;(6)嚴重的腎功能障礙,血液氨增高,使鼻腔血管脆弱易損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