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人高血壓發病率在40%以上。高血壓引起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腎功能衰竭等,是危害老年健康的“第一殺手”。在未得到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70%-80%死于腦卒中,10%-15%死于冠心病,5%~10%死于腎功能衰竭,故對老年人高血壓患者監測十分重要。
首先是經常測血壓。老年人大動脈硬化,周圍小動脈阻力增高,對血壓的調節能力降低,故老年人血壓波動大,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應常測上午6-10時、下午2-4時的血壓,因為這兩個時段是24小時血壓的高峰,可以判斷藥物效果。必要時做24小時動態血壓測定。一般老人血壓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下為宜,合并糖尿病、腎病者,應控制血壓不超130/80黽米汞柱。
其次應做血生化檢查,包括血脂和血糖。血脂要看總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是否高,高密度脂蛋白是否低,以判斷是否有血脂紊亂。血糖化驗也十分重要,因為高血壓患者約40%胰島素抵抗,而糖尿病人約80%有高血壓。老人若空腹血糖正常,一定要查餐后2小時,及時發現糖耐量受損。
三是要做心血管方面的檢查。做心電圖或24小時動態心電圖,以了解是否有冠心病或高血壓性心臟病。拍x胸片,了解主動脈、主動脈弓是否迂曲延長,主動脈是否擴張,有否左室肥大。心臟彩超可以測定室間隔或心室后壁的厚度,以確定心肌肥厚的程度。
四是要做腎臟方面的檢查,以了解是否腎功受損。主要檢查包括尿常規、尿蛋白排泄率及腎功能檢查。
五是要做眼底檢查,因為眼底的視網膜動脈是全身動脈中唯一能夠直接觀察的小動脈,醫生通過檢查眼底的視網膜動脈變化,可以了解全身動脈硬化程度。
上述檢查要定期進行,對有變化的項目要復查,以了解病情變化,制定合理治療方案。
如果患高血壓時間長,且伴有頭痛、頭暈、嗜睡、肢體麻木無力、言語不清、飲水發嗆、輕癱、一側視力減退等,要做腦血管方面檢查。CT或核磁共振可以了解是否有腦出血或缺血性卒中發生。
研究證明,若收縮壓降低10毫米汞柱,就可使中風減少56%,冠心病減少37%,更可避免長期高血壓引起心力衰竭和腎功能問題,帶病長壽也就不在話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