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學名著《冷廬醫話》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蘇州曹某,醫名著一時,聲價自高,貧家延請每不至。富戶某翁有女,尚未出嫁,因病派仆人去請曹。這位仆人平素就憎恨曹某的為人和自大,于是欺騙曹說:“此女已嫁,懷孕數月。”當時吳地風俗,有錢有地位人家的婦女要避客,醫生來看病,只從錦帳中伸出手來診脈。曹某診脈后,就漫不經心的說是懷孕,其父驚駭詫異。第二天又請曹來,其女之兄偽裝成病人讓其診斷,曹某仍說是懷孕。全家聽后大怒,把這位曹醫生大打一頓,并飲以糞,剃其頭發和胡子以羞辱。曹跪地求免才準其回家,從此聲望頓衰。
看了這個故事,在引人發笑的同時,也給我們極為深刻的教訓和啟示。筆者認為,醫生以救死扶傷為己任,首先應有崇高的醫德,認真負責,謙虛謹慎,對技術精益求精。在診治疾病時,對待患者應像火一樣的熱情,病人求診應不分遠近、不怕寒暑立刻前往,尤其不可以衣帽、貧富取人。而這位曹某不講醫德又盲目自大,所以被騙,自取其辱就不足為怪了。
曹某之所以誤診,以下原因也十分重要。
其一,中醫診病必備望、聞、問、切四診。四診在疾病診斷中各有其獨特作用,在臨床中必須將其有機結合起來,“四診合參”,才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做出正確判斷。若四診資料不全,則很容易發生誤診。在過去以及現在,不少醫生為了顯示其醫術高明,只注意診脈而忽視舌診、問診。其實古代的著名醫家對問診非常重視,認為問診是“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曹某很草率地僅給病人診脈,就盲目做出診斷,所以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
其二,很多醫生診病最常犯“先入為主”的錯誤,是導致誤診的常見原因。“先入為主”就是大腦在思維過程中先接受了一種思想或認識,并以為是正確的,不能再接受不同的認識和思想。“先入為主”的思想作怪,一方面是醫生責任心不強,另一方面也是“經驗主義”在大腦中的反映。筆者在診斷一位胸痛的病人時,也曾犯過這種錯誤。一位年齡52歲的男性患者,因胸痛2 周來就診,筆者大腦中就立刻有了“胸痹(冠心病一類患者的常見表現)”的診斷,開出了“瓜蔞薤白湯”加丹參為主的處方,結果一點療效也沒有。二診時對該患者進行了詳細問診,了解到患者有30多年吸煙史,近來還時常咳嗽,才懷疑有患肺癌的可能。攝片結果顯示,已是肺癌中期。此次誤診對筆者的教訓極為深刻。而曹某只聽仆人一句話就先入為主,連最簡單的問診都沒有進行,就亂下結論,信口開河,不但丟人現眼,還把自己一生的事業葬送,豈不悲乎?!
網友跟帖
牛奶致癌!糖尿病、骨質疏松、心臟病的劊子手!真的假的? 》轉帖并收藏
樓主永遠的青春: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并不新鮮的新聞:牛奶致癌證據確鑿。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最近研究發現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島素生長因子就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牛奶內含有鈣,但人體是很難吸收的,還會讓體內的鈣質流失得更快。牛奶不但能使成年人患2型糖尿病,還可能使孩子患1型糖尿病。啊!牛奶還能喝嗎?!
回復
2樓妖法爾:我暈,我就是喝牛奶長大的。我小時候媽媽沒有奶水,就是我奶奶每天去牛奶場給我拿牛奶回來喝的。可能和現在一些企業出品的牛奶不同吧,我喝的可是天然的,沒經過那些什么消毒,就是用鍋煮沸了就喝的。
支持[69]回復
3樓xionger:牛奶只能少喝,尤其是男人,經常喝容易引起前列腺疾病。
支持[34]回復
4樓ewqsb:其實林光常說的很對,現在社會就沒有干凈的東西,牛奶且不說是好是壞,盡量不要喝。有沒有看過一個奶站老板自曝行業驚人的內幕~~什么行業都有黑幕……
支持[168]回復
5樓網友馬蘭花:我喝牛奶已經十來年了,習慣了每天都喝。我們全家也都喝,都挺好的呀!這些都是危言聳聽,別信!
支持[257]回復
6樓鈴鈴發:我從小就喝牛奶,但不見長高,所以現在很少喝牛奶了。這么一說,我想我應該會更加少喝,不過也不至于不喝。
支持[49]回復
7樓vickylove:樓上的,你那是心理作用哦,不喝牛奶可能更矮。
支持[261]回復
8樓海天嘯:我想還是不要喝了,我侄兒就是喝牛奶長大的,人倒是高大,就是身體不好,得空就去打點滴。還有個侄兒以前喝母乳時身體好得很,現在喝牛奶了,也是得空就去打點滴,我看還是不要喝了。
支持[28]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