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的神話剛剛落幕,納豆又重蹈覆轍。看看它在淘寶網上的銷售記錄:出售商家達100多頁,某商家日銷271件,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我國有1.2億的心腦血管病患者,每年因此離世300萬人!疾病的高發與兇險,“逼迫”大家四處搜尋有效藥物。而納豆及其保健品商便借此機會在廣播、電視等媒體上大作文章,網絡上更是夸張“神化”納豆:強效溶解血栓,防止骨質疏松,提高免疫功能,抑制高血糖……納豆,就此“發跡”。
日本《唐大和尚東征傳》記載鑒真和尚東渡所備物資:“備辦海糧。紅綠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由此,最早制作于我國秦漢時期的發酵豆(豆豉)走出國門,在日本生根發芽。由于納豆是在僧家寺院的納所(即寺廟的廚房)制造后放入甕或桶中貯藏,所以日本人稱其為“唐納豆”或“咸納豆”。在古代日本,由于下飯的菜類極為稀少,因此,納豆除了是吃素的僧侶們重要的營養來源,也成為皇室、貴族、武士等上層社會才能經常享用的“高貴”食品。
納豆與它的前身——我國的豆豉相比較,主要的生產工序基本相同,原料都是黃豆或黑大豆,前處理都要進行清理、浸漬、瀝干,然后經過浸泡-蒸煮-發酵。但使用菌種不同,納豆以納豆枯草芽孢桿菌發酵而成,豆豉為毛霉、根霉、曲霉菌或芽孢桿菌等;發酵方法和參數(溫度、時間)也不相同,納豆是將煮熟的黃豆放在稻草制作的器皿中,利用粘附在稻草上的枯草桿菌芽孢發酵而成。日本宮崎醫科大學須見洋行教授對發酵納豆的枯草桿菌芽孢進行分離培養,實現了純菌種接種發酵,不僅產品質量穩定,也有利于進行科學研究。而日本民間的納豆和我國的傳統豆豉,制作工藝基本上還是自然發酵,于是便造就了“須見神豆”與普通豆制品之間的“鴻溝”。
溶栓之說是否可靠?解放軍總醫院生化科主任技師鄧心新,曾對市場上推銷的“高N肽”“納百恩”“須見納豆”和須見洋行提供的“納豆激酶產品”四種納豆樣品試驗,分別以等重量加入人工血栓盤上,經過恒溫箱中放置兩小時。發現只有加入須見洋行提供的“納豆激酶樣品”的人工血栓出現了透明圈,而其他三個樣品并沒有明顯變化,即沒有溶解血栓的功能。而且央視記者在采訪須見洋行教授時,須見洋行明確表示,沒有授權任何企業在中國銷售他生產的納豆產品。
事實上,不論是納豆枯草桿菌,還是制作豆豉使用的曲霉、根霉和芽孢桿菌等,都能產生溶栓激酶。但需提醒大家的是:納豆與納豆激酶是兩個概念,這就好比中國制作紅腐乳的紅曲霉,可以從中提取降脂的他汀類似物,并由此發明了血脂康藥物;但紅曲霉和血脂康絕對是兩回事。而且須見洋行教授也表示,他所做的實驗只是體外實驗,和臨床應用絕對不能相提并論。事實上,“酶”都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蛋白,被分離出來后,要保持活性是很難的,更何況口服到了胃里就會被降解,失去作用。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溶栓藥只有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而它需要從靜脈給藥,不能口服。目前尚無實驗證實納豆激酶有溶解血栓的效果。
商家或許會據理力爭:“納豆還含有維生素K2及抗氧化活性物如異黃酮類物質、過氧化物歧化酶等。”這確實是事實,因為但凡發酵食品都含有這些物質。此外,發酵的豆類食品廣泛存在維生素B12 ,其中腐乳中維生素B12含量每100克高達22微克,遠比納豆高得多。要尋求健康,與其吃納豆,還不如多吃些我們傳統的豆制品。
納豆有其保健價值,但大家應擦亮眼,莫被其神化外衣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