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致力于控制抗生素濫用的美國藥理專家唐濟世,他6歲的兒子湯姆曾發燒到38攝氏度以上,他沒有給孩子吃藥也沒有打針輸液,而是采用解開衣服讓孩子“散熱”、溫水擦身、多喝水等簡單的物理降溫方式緩解孩子的病情。湯姆沒吃一片藥,就從一場來勢洶洶的感冒中痊愈。
每年冬春季節,感冒發燒患者急劇增加。不少人一發燒就催著醫生開抗生素輸液,導致各家醫院輸液室人滿為患。殊不知輸液是把“雙刃劍”,既能治病,也有不利于病人的一面。在我國每年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中,有60%左右是在靜脈輸液過程中發生的。靜脈輸液常見的不良反應有畏寒、發熱、水腫等,嚴重者還會導致肝腎等器官損害,發生過敏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靜脈給藥使藥品直接進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統的屏障作用,使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明顯增加;同時,液體在生產中可能產生的微粒,也增加了對機體組織造成傷害的風險。因此,減少不必要的輸液,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首要措施。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發現,抗生素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在各類藥物中占首位,這就更加清楚地看出抗生素藥物的雙重性,既有明顯治療作用,也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濫用抗生素藥物還容易出現耐藥性,為“超級細菌”出現提供了溫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用藥原則是:能口服就不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輸液,生病時要盡可能選擇口服藥物。必須輸液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覺,要即時報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