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參加了一項學校改革創新工程調研與反饋活動,內心觸動很大。走進每一所學校,我都能發現他們自己獨特的文化,聽到一些令人感動的故事。雖然不能一時觸摸到這些文化和故事背后的情感和習俗,但是,就是這些“傳統文化”后面的故事活躍在校園里,將這里的人、行為和觀念都帶入明天的目標。
看看學校各處懸掛的文化展板和標語,查閱學校檔案室里各類材料,走進教師的課堂,研究一下學校的課程,與教師、家長和學生交流,聽校長的匯報與對調研報告的意見等,每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文化便躍然紙上,清晰可見。
一切課程與教學、制度與運行、教師與學生發展、文化與環境構建等,都應該是某一特定理念統領下的產物和表現。有的學校理念與學校文化展現不相匹配;有的學校理念系統不夠系統、概念闡釋不夠科學;有的學校理念只是詞匯的累加,更迭頻繁;有的學校是少數人的作品學校,甚至是廣告公司的杰作;有的學校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視野狹窄、思維固化、陳舊乏味。我之所以羅列上述現象,并不是否定每所學校的理念營建,這之中的確也有一些閃亮的、值得學習的東西存在,我的目的是想提出一個命題:理念是搜集現成的,是在實踐前就定好的,還是應該在不斷的實踐與頓悟中誕生?
固然,學校設計理念是學校追求高位發展和對教育理解的佐證,是學校文化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但是這種發展類型的學校,我擔心的是如果換了校長,新校長是否理解或認可前任校長的理念,這也是目前多數學校遇到的發展中的尷尬問題。一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屆屆校長更換,這個學校會否仍是一所好學校呢?
在與一些校長溝通的過程中,不免都會先談到理念問題,然后才談到制度、教學、課程、教師、學生等。為什么這樣呢?我認為這是必然的,一所學校、一名校長,如果沒有清晰先進、適合學生發展的理念,這所學校就必然缺乏靈魂,就不知道前進的方向。在沒有明確理念的學校里,其一些行動必定是零散的、階段性、低層次的。
而真正意義上的學校發展,應該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應該是在創新的基礎上,不斷修正積淀傳統,最后把一些體現理念的活動、儀式、符號、組織、制度、課程、氣質等形成屬于自己學校特質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始終是在一種理念影響下自然生成的,是學校中所有教職員工思想中流淌出來的價值觀和行為文化。當一所學校擁有了這種意義上的文化,它便是獨特的,它就有可能擁有自己整套的習俗、積極的道德觀念和獨特的道德規范。學校就能成為成熟的學校,能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可見,生成的理念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它可以讓學校不以人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它使這所學校永遠是一所好學校。
任校長5年來,我一直想著如何規劃并闡釋學校的辦學理念系統,隨著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進程,成功與失敗情緒的不斷沖擊,我越發感覺到學校的核心理念需在變革中生成。
記得剛開始走進學校時,我發現教師從不考慮自己的學習與成長,于是提出了“自主成長”的理念,一時喚醒了不少教師的成長之夢。當我發現老師們的課堂仍然在重復著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就提出了“因學定教,問題主體”的課堂改革原則,激發了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熱情,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而當我感覺大多教師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乏味無意義的,學校就提出“教育是生活,需要激情”的思想,使教師看到了生活的曙光,懂得了學習與創造的樂趣。
若發現學生除了課堂學習生活之外,課余生活單調貧乏,得不到全面發展,個性也不能得以張揚,學校就提出“讓社團成為學生未來生活幸福的搖籃”的理念,從此,校園內外活躍了,學生們的創造性和實踐力有了鍛煉的沃土。如果發現當前農村精神文明日趨況下、過去有價值的傳統文化開始枯竭,就提出“探尋傳統文化,引領一方文明”的教育觀,學校著手開發校本課程,尋訪民間藝人,請他們走進校園,走進學生的課堂。同時,通過開展此方面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搜尋那些已經流失或開始流失的傳統文化,讓這些活動去影響引領社會的文明。
這些思考可能算不上是自己獨創的理念,但它們是隨著學校發展與變化而生成的,因此就顯得特別有力量,學校因此發展順利,到處洋溢著勃勃生機。雖然它們還不夠系統,但是生成的理念是實際的。我想,那些牽強附會的口號式理念絕對比不上這些還不成系統、但是從生長中誕生的理念有效。
我不想再去尋找那些口號式的理念,讓它們統攝學校的一切,我還是喜歡去捕捉這些生成的理念,因為它們是學校發展的自然產物,是從教師思想中流淌出來的真情實感。學校發展理念在發展前還是發展后出現,其語言是美妙還是富有哲理意義都顯得不是那么重要,關鍵是否是學校內思想與行為的自然生成,這才是學校追尋文化發展的真諦。這樣的學校,不會因為人的變換而發生變化,它會永遠發展,有無窮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山東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一中)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