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工作15載,從事語文教學頗有些年頭,一屆屆的學生畢了業,雖不敢說桃李滿天下,也算是育人無數,有時心里不免美滋滋的。但是譚輝輝這個學生,讓我牽掛,也讓我思考。他是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但在他八年級的試卷上寫滿了歪歪扭扭的所謂的漢字,只得了可憐的14分。看到試卷的那一刻,我真想狠狠地痛罵他一頓……然而,憤怒、驚訝、自責之后,更多的是思考,反思自己在語文教學方面還存在哪些不足,也生發出一些感悟。
首先,語文教師要多讀書,提高自身修養和文化底蘊,用自己的學識去濡染學生。參加工作十幾年來,迫于工作的壓力,能靜下心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能夠改變人的氣質,提升人的品位和修養。特別是語文教師,如果連《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生必讀作品都沒有讀過,你怎么指導學生讀書?讀書不僅是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教師職業的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好的教師是學生可信任的人,是擁有專業力量的值得尊重的成人。這種教師的權威不是‘外部強加’,而是‘內在養成’的;不是靠制度的力量確立的,而是通過教師的教學風格樹立起來的。”語文教師應當有選擇性地讀書,而兩類書必須要讀:一是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幫助自己提高學科教學能力。博采眾長,方能豐富我們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增強我們做一個學者型教師的底氣。葉圣陶的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錢夢龍“三為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主張等,都是語文教學可資借鑒的寶貴財富,教師應該從中汲取有益自身的“營養”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二是廣泛閱讀文學作品,陶冶情操。很多教師的文學閱讀是在中學和大學時代完成的,工作后很難有充分的時間閱讀大量的書籍。但要,做一個有內涵的教師,必須大量閱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讀書成長為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語文教師。
其次,因材施教,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分層教學,讓發展不均衡的學生得到適宜的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標準應突出體現經常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分層教學的精髓是因材施教,我國古代教育家們早就注意到了。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教師首先要按照基本技能、智能等因素綜合分析,為全體學生分類建檔,比如,可以分為ABC三個層次(一般分層情況不能告訴學生),A層為優生,B層為中等生,C層為后進生。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學習階段,應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提出不同的要求。
再次,用語文課本這把鑰匙,讓學生拿著它去打開書庫之門,即盡可能增加學生課外的閱讀量,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曾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課外閱讀。原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凡是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書也不讀的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淺,而且必然把全部負擔轉嫁到家庭作業上去,而由于家庭作業負擔過重,他們就勢必失去了課外閱讀時間,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此,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搞好課外閱讀是開發學生智力、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手段。葉圣陶先生語文教材觀的核心是“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語文教本好比一個鑰匙,學生拿了它去開其他的書庫”。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的幸福感不是看到學生考上名牌高校,取得多么偉大的成就,我的幸福感來自于讓原來信心不足的學生自信起來,讓成績不太優秀的學生在學業上取得不小的進步,讓原本想懵懂度日的學生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建縣競暉學校)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