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與其他一般本科或高職專科具有異同性。只有厘清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基本內涵,才能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體系,才能更好地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全文在辨析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基礎上,界定了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內涵,并探討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能力構成。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獨立學院;能力構成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成果,十年來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一朵奇葩。截至2009年,我國有獨立學院322所,在校生達241.4萬人,占全國民辦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54.1%;其中,獨立學院本科生219萬人,占民辦本科學生總數的86.7%■。事實證明,發展獨立學院符合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符合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類型將繼續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獨立學院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高等院校的分類和定位日漸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如何定位獨立學院“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這樣的人”已成為獨立學院科學發展的首要問題。本文對應用型本科人才與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關系及定位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一應用型本科人才辨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根據人才類型和培養目標,將高等教育第5級分為5Al 、5A2和5B三種類型,分別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應用型專門人才和實用型職業技術人才■。之所以這樣區分,一方面,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養服務出現了重心下移、注重實踐和應用的趨勢,出現了以職業崗位需要為價值取向的大眾化高等教育,以適應社會人才需求多樣化、多層次的要求;另一方面,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的突破口。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在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的,都出現了精英型高等教育和大眾型高等教育并存,并沿相對獨立的方向發展的局面。例如,加拿大實行的技術學位制度、德國設置的高等專科學校都是培養應用型本科層次人才的成功范例■。可見,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是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的主力軍,它與學術型本科及高職高專又有許多不同。這種區別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以能力側重設置培養目標
學術型本科培養的是學術研究型人才,主要是為升入更高一級研究生教育做準備的;應用型本科培養的是各行各業中應用科學理論從事高技術專業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屬于“理論應用型”人才;高職專科培養的是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用技術型人才屬于“職業技能型”人才。由此可知,應用型本科教育與學術型教育并沒有所謂高低之別,而是能力培養的方向不同。體現在能力培養上,前者強調應用性知識,后者強調理論性知識;前者強調綜合應用能力,后者強調科學研究能力。應用型本科與高職高專則表現為能力的學科性和專業性上,相對而言,前者強調能力培養的綜合性與全面性,后者只注重操作的技巧性與熟練度。
2.以素質結構區分人才類型
一般來說,學術型本科以學科體系為本位,注重學術性,重視素質結構的系統性和理論性;應用型本科以社會需求為本位,注重應用性,具有復合性和跨學科性;高職高專則以崗位需求為本位,重在掌握實用技術和熟悉相關規范。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學術型本科要求具有想象力、批判與創新的意識;應用型本科要求具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自我表現力、團隊精神、協調與交際能力;高職專科應該具有更強的執行能力和規范意識。
3.以課程改革體現教學體系
從課程的教學層面看,學術型本科更多地考慮學科的完整性,知識結構的相互銜接等;應用型本科著眼于專業技術、經營技術、管理技術及智能操作技術水平的提升,較技能型人才有更寬的理論基礎,較學術型本科人才有更強的現場解決問題能力;高職高專既要考慮專業理論知識,更要考慮職業技能訓練的要求。因此,每一類型的教育模式,其課程改革的側重點是不相同的。學術型本科以知識元素作為課程設置與改革的基礎,著重培養學生分析、發現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應用型本科是以職業元素作為課程設置與改革的基礎,側重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高專卻是以崗位元素作為課程設置于改革的基礎,強調培養學生的技藝與技能。
在對應用型本科內涵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界定如下:應用型本科人才是以各行各業的專門知識為主,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具有復合性和跨學科性,良好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表現力、團隊精神、協調與交際能力為目標的人。
二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
通過上文的分析,對于獨立學院“培養什么樣的人”問題,根據《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對高等教育的分類,獨立學院明顯屬于5A2類型,培養目標就是應用型專門人才。根據《高等教育法》規定及學生的特點和實際,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本科復合型、應用型、高素質高級專門人才■。這將屬于本科教育范疇的獨立學院教育與“職業化” 的專科職業教育區別開來,但又不能簡單地照搬一般本科院校的辦學模式,特別是與母體本科教育等同。通過厘清獨立學院與一般本科院校及高職專科教育之間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我們學院在探索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堅持 “三個本位”開展教育與教學改革。
1.堅持理論知識的學習,突出能力培養為本位
眾所周知,獨立學院的辦學層次、生源特點決定了其在知識的定位上應該是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也就是獨立學院培養的是具有職業傾向性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同時又要與完全“職業化”教育保持距離。秉承這種辦學思路,我們學院堅持系統的理論教學,同時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例如,外語教學突出口頭表達與交流,數學學習少講推理、多講應用,專業學習突出實務操作、策劃、模擬,素質課程強調禮儀、溝通能力等。這種以能力為本位教學模式既堅持了本科教育的學科性,與單一的專業教學區分開來,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理論基礎知識上比高職高專的學生要深厚寬廣多些;又不盲目地去追求培養理論水準較高的學術型或研究型人才,強調學生要掌握一定職業技能。
2.獲得母體教育的支持,體現特色教育為本位
獨立學院辦學歷史短,在辦學經驗、教學管理水平、師資隊伍素質以及教學設施等方面將長期依靠母體的支持。但獨立學院生源的差異也決定了獨立學院不能簡單移植母體學校專業與教學,過分強調人才培養的一般要求,而忽視學生個性差異和特長發展。■只有培養掌握一定職業技能的人才,體現出特色教育,在就業市場上才更具競爭力。因此,獨立學院在學科專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要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特色。我們學院則緊扣“商”字為中心,對全院教學進行調整與改革,不同專業開設管理學ABC、經濟學ABC、市場營銷學ABC、會計學ABC、計算機商務應用ABC等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現代商業領域的各方面知識,增強學生實際的動手能力,形成寬口徑、強應用的特色教學體系。同時,組建一批實訓、實驗、實踐的教學平臺,鼓勵學生報考報關證、會計從業證、證劵從業證、導游證等,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健全學生人格的教育,強調市場需求為本位
我國獨立學院最早的雛形是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一些公辦高校內部以民辦機制運行的二級學院。不管是從設立初衷還是現實需要、從學生生源還是師資結構看,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必須牢牢地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或高水平大學的母體在培養目標上合理分工,錯位發展■。人才培養的特色是獨立學院在教育市場具有競爭力的表現,也是學校吸引生源、形成社會地位的基礎。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學院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潛力,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現代科技發展的趨勢,設置了一些特色專業和新興專業,如市場營銷、旅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等。
蔡元培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現實社會功利性并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除了傳授知識、訓練技能以外,還要啟發創造力,培養自我發展的動機和態度,即促進人的價值的實現■。因此,學院在管理與建設上堅持“以生為本”,著重學生的養成教育、人格教育。從2005年,堅持每月一次的院長接待會,五年來累計接待學生代表達6000余人次,解決的問題涉及學生住宿、飲食、教室安排、安全治理、學院建設等各方面,讓學生參與到學院的發展與建設中,獻言獻策,維護了校園的穩定與和諧。從2003年起,堅持全院學生早自習制度,大一新生晚自修制度;2004年起,聘請德育專家陳忠教授開設成長對話的心理溝通;教學上開設學會學習、青年禮儀、演講與口才等活動課程。這些教育活動將學生的職業能力訓練與人格培養串聯起來,形成學生精神、情商與智商的完全發展,促進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而不僅僅是職業的“練習所”。
三結束語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教育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中指出,獨立學院應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在這種定位下,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可界定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母體資源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特色教育為創新,著力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好、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本文中我們拋磚引玉地比較了其中的幾個問題,以期引起各獨立學院的思考。其中,最要緊的是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能力構成到底有哪幾部分。我們認為首先要有差別化的專業素養能力,其次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再就是復合地運用知識的技能,最后是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應在學院辦學目標的定位、專業的設置、課程體系的改革、管理制度的創新、師資隊伍的建設中等各方面予以重點的考量,才能真正體現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辦學思路。
參考文獻:
[1] 羿羽.把握發展契機 共話創新成果—全國獨立學院表彰大會暨中國獨立學院協作會2010年峰會在無錫召開[J].教育與職業,2010(22)﹕24.
[2] 潘懋元,吳玫.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03)﹕5-9.
[3] 顧志良.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0)﹕37-38.
[4] 林大健.對獨立學院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10(05)﹕113-115.
[5] 闕海寶.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211”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6(09)﹕51-53.
[6] 許為民.論獨立學院的三個定位[J].中國高教研究,2006(08)﹕45-47.
[7] 劉國權.同質性原則下的異質性思考—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思路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 2010(01)﹕63-65.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