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碎語”,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閑言碎語”,而是教師教學過程中雖不完整卻有價值的語言片段。
我們聽課,常發(fā)現(xiàn)有的課顯得平板,有的課則情趣橫溢。這除了教學內(nèi)容本身的影響外,如何使用教學語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講課,絕不會跟著教參轉(zhuǎn),跟著教案飄,他總是將教案上的書面語言變成聽來自然、親切的口頭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有經(jīng)驗的教師總是根據(jù)學生的情緒、反應,能夠隨機應變地穿插一些雖零碎卻能起某種作用的饒有趣味的語言,在此姑且將它稱之為“碎語”。
教師在教學中“碎語”有哪些作用呢?
有利于調(diào)節(jié)教學節(jié)奏。有的教師上課往往不注意教學節(jié)奏,講了前一句,急于要把他充分準備好了的后一句講出來,唯恐忘了、漏了。于是一句緊接著一句,真有點像“炒豆子”。如此“繁弦急管”頻落,讓學生沒有一點思考回旋的余地,更由于大腦皮層高度緊張,到一定時候,思維跟不上教師的講解,學生會干脆不聽講解,暫停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使用“碎語”,則可以為學生提供思維的余地,調(diào)節(jié)教學節(jié)奏,有利于鞏固記憶知識。
“碎語”一般都富有情趣,唯其如此,所以學生便容易記得,在記憶的圖像上會留下較深的痕跡。在使用“碎語”時有意識地使之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則必然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有位教師課上發(fā)現(xiàn)有學生旁視不安,似“一心以為鴻鵠將至”,于是提醒該生說:“××同學,聽課該‘視端容寂’呀!”這一句無疑比“××同學,你要思想集中”來得好。因為“視端容寂”一語在《核舟記》一課中學過,學生聽了,知道教師要求他眼睛正視、神色平靜地專心聽講。教師如此“移植”過來,便幫助學生鞏固了舊知。特級教師于漪教《茶花賦》,出示學生畫的一幅茶花圖時,隨口說:“這是請我班的‘丹青能手’畫的”。學生微笑著觀看這幅畫,不僅產(chǎn)生了一種親切感,也在潛移默化中鞏固了對課文中“丹青能手”一詞的理解。
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智力。發(fā)展學生智力,不可脫離“雙基”的教學,而關(guān)鍵是在進行“雙基”教學過程中如何隨時點撥,使之開竅。“碎語”有時可以起到點撥、開竅的作用。如檢查背誦時,學生齊背,書聲瑯瑯,是否每個人都會背呢?于是教師說:“不知我們這里有沒有‘南郭先生’?”學生很快從這句頗為風趣的話中知道,這是教師懷疑是否有人“濫竽充數(shù)”,大概要找個別學生站起來背了;而且從中也領(lǐng)悟到如何活用成語,這樣就開了一點竅。有一位教師教《白楊禮贊》,教到“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zhì),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一句時,指出作者連用七個褒義詞,而由于句式富有變化,讀起來錯落有致。于是問學生:“如果簡單地把七個詞排列一下,那我們會有什么感覺呢?”學生正在思索,教師突然說了這樣一句話:“單調(diào)。可不是?單調(diào),有一點兒吧?”學生聽了先是感到奇怪:怎么老師扯到課文前面的話上去了?繼而略有所悟:是老師告訴我們那樣會顯得“單調(diào)”。當學生再仔細體會時,便點頭、微笑、默嘆——懂得了老師是在啟發(fā)大家要善于運用學過的、現(xiàn)成的知識來解決接受新知過程中的問題。當然這也可以說是開了竅。有時安排一點小插曲也同樣有利于發(fā)展智力。如教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后,教師說:“最后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可作一個謎語,請大家打一電影片名。”教室里頓時活躍起來,于是有的說是不是《望鄉(xiāng)》,有的說《歸心似箭》更確切。把猜謎語引入課堂似乎有點出了格,但細細想想,這個謎語完全是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杜甫寫詩的心情,更何況猜謎本身也有助于訓練猜謎者的聯(lián)想能力以及思維的方向性。
有利于縮短師生距離。講臺與課桌的距離是有形的,而師生感情的距離是無形的。教了生字還有學生念錯,教師不是指責,而是自責:“說明我還沒有教會你們。”再教一遍,學生一定認真地學、記。請一位學生復述課文,教師向大家介紹一句:“你很會講故事,有一次一口氣講了二十分鐘呢!”學生發(fā)現(xiàn)教師這樣了解自己,鼓勵自己,就充滿信心地復述課文。有人說,沒有情感的地方就沒有智慧的靈感。運用“碎語”則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情感,這種情感是融洽的、和諧的、親切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必然是愉快的,也一定是有成效的。
由此可見,“碎語”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學藝術(shù)的體現(xiàn)。有了它,往往能把課上活,上得有吸引力。“碎語”不一定是教師備課時所考慮好的,所以它也是教師睿智的反映,那些“神來之筆”,便是教師思維處于最佳狀態(tài)時所迸發(fā)出的智慧的火花。有時妙語既出,滿座解頤,課堂上便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碎語”雖然“碎”,卻并不是與教學中心毫不相干的支離破碎的片言只語;也不是游離于課文內(nèi)容之外的插科打諢;更不是故意逗人、耍人,以致失之于油滑的低級趣味。一句話,“碎語”不是廢話、油話、無聊話,它是一種富有個性的教學語言。適當?shù)厥褂谩八檎Z”,是有利于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武寧縣協(xié)和中學)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