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官中,就學習效率而言,最高的是視覺(占83%),其次是聽覺(11%)。而傳統教學中卻把大部分時間用于教師講,學生實際用的主要是聽覺,教學效率怎么能提高呢?電教媒體信息量大,集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運用多媒體手段,能把視、聽結合起來,即讓學生利用視聽結合來獲得學習信息,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那么,怎樣才能達到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手段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目的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簡要談談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情景,營造濃厚的語文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否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創設情境,用絢麗的色彩,迷人的畫面,動聽的聲音,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文內容中來,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如教《桂林山水》這一課,當老師揭示課題后,學生處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體情景的心理狀態,此時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寫鏡頭,可使學生進入水靜、清、綠,山奇、秀、險的意境中,激發起他們對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電教媒體的最大優點是可以使聲、圖、文并茂,彌補學生難以感知的東西。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五壯士痛殲敵人、英勇跳崖的動作和神態。難點是讓學生體會五壯士偉大的獻身精神以及忠于黨和人民的崇高品質,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在教學第五部分(五壯士英勇跳崖)時,由于學生對他們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豪邁氣概及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難以理解,尤其是在“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今天,更突出了生命的可貴和價值。此時播放影像資料: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面對敵人,鄙夷輕蔑,高呼口號,英勇跳崖。畫面由此定格,同時也深深地定格在學生的心中,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五壯士深深的愛。
三直觀形象,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意境
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地理位置較廣,而小學生在地理知識方面認識較少,知識面窄、不易理解。電教媒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小學生難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在有限的時間內具體、形象地顯現出來。因此,在介紹地理位置時,運用電教媒體,適時投影,可使學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古詩《泊船瓜洲》,“京口”、“鐘山”、“瓜洲” 各在什么地方?與詩人有什么關系?這些假如弄不清楚,就會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因此,在學這首古詩之前,我先畫了一條由西向東流的長江,再畫出有關地理位置,用投影的方法放映地理位置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地理位置,便于體會詩人用詞的準確性,還便于學生理解詩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心境。
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展開豐富想象的機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多媒體進入課堂,使教學環境煥然一新。通過給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的感性材料和空間,可喚起學生的興趣,萌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產生創新的火花。
如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時,教師可先以電教媒體課件呈現“一把斧頭”、“山清水秀的小村莊”、“黃土坡”等畫面,同時再配上砍伐樹木的聲音,問:“你們聽到了什么?想不想看看這村莊變化的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從枯燥地朗讀課文了解內容,走向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來,讓學生提出想了解的問題,集體討論,共同解疑,這無疑也是一種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方式。學生們通過畫面內容認識到:小村莊從繁華到毀滅是由于人們亂砍濫伐導致的結果。
五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
憑借多媒體的優勢,學生在閱讀課外與課內相關的讀物中,既可以為學生理解課文提供廣闊的知識背景,又可以擴大知識面。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由于受時空的限制,與現代小學生的距離太遠,學生學習理解時有不少的困難。這時,我們可借助多媒體預先制作與課文緊密相關的閱讀課件,讓學生了解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拉進文本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正確深入地理解。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后,我鼓勵學生提出和地球有關的問題,學生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如何對待學生的這些提問,使他們的求知欲越發強烈呢?于是,我在網上搜索一些關于“地球”的資料,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去讀,解決課堂中提出的各個疑難問題,從而揭開地球的神秘面紗。此外,我還從網上選取一些有關地球的優美詩句、散文,讓學生去讀,從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把傳統教學與現代教育手段有機結合,就能提高教學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安縣羅塘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