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地理復習最后階段,大多數學生感覺考題的圖像十分新穎,圖像陌生度很高,不知從何下手,腦子出現一片空白(其實是看不懂)、及結果答不全甚至答非所問(其實是解題思路混亂),失分率很高。而學生越懼怕,錯誤率更高。的確,現在高考地理試卷中的圖像表現形式,已不再局限于教材和地圖冊中,圖像取材已擴大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自大學教材甚至國外及港澳臺教材教輔或試題,二是來自學術書刊、國家權威公報及新聞報道,三是來自命題者自創或改編的圖表和雜志中,這些都不是教師和學生所能熟悉到的。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盡快地走出困惑,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技能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建立知識認知模型入手,既通過構建心理地圖模型,提高學生空間判斷能力;通過建立讀圖模型,提高圖像的解讀能力;通過建立圖像的分析模型,提高析圖能力等方面,從而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解讀圖像、分析圖像的能力。
一建立知識認知模型的理論基礎
模型,中文原意即規范。錢學森認為:“模型就是通過我們對問題的分析,利用我們考察來的機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創造出來的一幅圖畫。”知識認知模型是對客觀地理事物的特征、本質的一種近似、直觀的反映。建立知識認知模型,就是認知主體在一定目的指引下,對地圖所反映的內容進行本質的知識抽象,并以這種加工的模型再現地圖的有效信息、獲取信息并加工整理信息,進而分析實際問題中知識點的特征或本質的方法。運用知識認知模型,能很好地解決學生不知從何下手、答題要點不準確、不全面、解題思路混亂等問題,有時甚至答非所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快速準確地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二知識認知模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讀和分析圖像能力
教師如何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技能,可分以下三方面步驟進行訓練。
1.構建心理地圖模型,提高空間判斷能力
所謂心理地圖,是人腦對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演變和發展的重現,這些腦中的地圖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心理地圖的構建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整體到局部、由大尺度到小尺度、由粗到細的原則。如何幫助學生構建一張心理地圖模型呢?
(1)構建世界和中國的經緯網圖。幾乎任何一張高考卷中,經緯網圖是不可缺少的。利用經緯網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利用經緯度來確定地理位置,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點。經緯網圖中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體的空間位置,而空間位置往往決定了其地理環境特征,因而對經緯網圖中地理事物的認識和分析,首先確立其所在的區域位置,這也做讀圖題的第一前提。
(2)依托心理地圖所儲存的地理信息,對學生經常性地進行空間思維訓練。訓練學生從空間位置出發,分析比較區域的空間地理特征并加以推理、比較、排除、聯想等思維方法,使學生的心理地圖由模糊走向清晰,由零碎走向完整,從而建立牢固的空間概念。
2.建立讀圖模型并加以訓練,提高圖像的解讀能力
讀圖能力、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當今高考的考核的重點之一。無論圖像千變萬化,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讀圖常規模型,就能從容面對不同類型的圖像。
(1)讀圖常規模型:“明確圖名,關注圖邊,分析圖中”
“圖名”就是該圖的主題,揭示該圖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常包含了該圖的中心詞和關鍵點,從而準確、有效地判斷該圖涉及的認知范圍。“圖邊”主要指該圖周圍的圖例、縱橫坐標軸等圖像和文字材料,有助于有效、準確地獲取圖表信息。“圖中”指找出圖表中關鍵的標志性的點、線或數據,揭示圖中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和影響。
(2)建立各類小專題的讀圖模型,有效獲取圖像的信息,提升解讀圖像能力。作為高考讀圖能力的訓練,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積累各個知識點加以歸納總結,形成較完善的讀圖認知模型,比如地形、氣候、等值線、區位(包括農業、工業、交通、商業)、水文、水系等特征的讀圖知識認知模型,使學生能準確、快速把握地圖的有效信息,提高成效。
3.建立圖像的分析模型,明確解題思路,提高析圖能力
高考的考核目標之一是學會調動和運用知識,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地理因果關系分析與推理能力,幾乎在每一張高考卷中必然出現的一個考題。這些地理高考題中,常常通過圖表的呈現方式來進行。建立圖像的分析模型,是我們教師的必修課,只有這樣,能夠使學生瞻前顧后,開闊思路,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當然,也要提醒學生考題中圖像是變化的,要因圖而異,靈活運用,切記不可離開圖像,生搬硬套,用絕對的、靜止的分析模型去分析問題。
總之,提高讀圖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績,乃至文科綜合成績至關重要的環節。平時復習地理時,教師要提煉出地理特征、地理規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間聯系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認知模型,理清思路,通過典型題加以訓練,快速準確地提高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讓學生在高考的大道上順利起航。
(作者單位:浙江省浦江縣中山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