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名教師,作為學生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領路人,具備高尚的師德尤為重要。教師的師德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新時期師德建設應樹立新的理念: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應從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入手。
一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對師德的影響
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師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工作、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方面。有些教師由于自己心理的不健康或不平衡,對工作采取消極態度,不愛崗不敬業,對于教學沒有責任心等;有些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尤其是喜怒無常的情緒狀態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影響他們長期的甚至是一生的發展。
學生和老師應該是平等的合作關系,但有的教師以能讓學生害怕為榮,以能把學生管老實了為能,為此不擇手段,各種體罰、變相體罰層出不窮,嚴重的使學生致殘或致死;還有些教師雖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沒有明顯問題,但由于觀念上的偏差,導致對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態度有很大差別,這種感情上的“馬太效應”也會給學生的健康發展造成消極影響。
二通過促進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加強師德建設
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必須綜合考慮,從多方面著手。為此,整個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和教師個人都應積極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優化社會環境
1.提高教師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生活條件。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的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這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也能引起社會大眾關注教育,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促進教師對自我價值的認同,進一步提高教師對自身工作的熱情和自豪感。
2.深化教育改革,減輕教師心理壓力。要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減少教師為片面追求升學率而作出的種種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行為。另外,還要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在分配制度、獎懲考評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競爭和激勵機制,使教師積極參與社會的改革,輕松愉快地投身教育事業。
3.提高培訓質量,增強教師的職業滿意感。優質的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是提高教師心理承受能力、緩解壓力的重要途徑。不僅要培訓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技能和技巧,增強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還應喚起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師工作的責任感和興趣,并使他們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壓力及困難有必要的心理準備及認識,增強職業滿意感。
4.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重塑教師形象。大眾傳播媒介在宣傳教師時,應全面而真實地反映教師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情況,避免過度宣傳給教師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使公眾對教師產生誤解。
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優化教師心理素質。建議在教師教育的課程中增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教師樹立心理健康的觀念,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必要知識和技能。
(二)完善學校管理
1.優化學校環境。學校要努力創造一種良好的工作氛圍,使教師置身于愉快和諧的集體氛圍之中,并從中獲得克服壓力、戰勝困難的力量。
2.端正領導作風。學校領導要端正領導作風,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尊重每個教師的人格和情感,在學校管理中實現廣泛而真實的民主。
3.健全激勵機制。學校內部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對教師實行科學、規范、客觀、準確的考核與評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給教師提供各種體驗成功的機會,增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4.和諧人際關系。學校要通過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促進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正常交往。
5.開展健康休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娛樂等健康休閑活動,是緩解教師心理緊張、焦慮和憂郁等不良情緒的重要途徑。
(三)維護家庭幸福
幸福的家庭不會自然發生,也非唾手可得,必須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精心去經營,共同創造。
(四)注重自我保護
教師這一職業豐富又復雜,充滿了緊張和壓力,因而教師發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較大。教師要樹立科學觀念,培養自我保健意識,積極鍛煉身體,合理用腦,培養和發展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建立正常的社會交往圈,從中獲得充足的社會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從而增強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壓力和心理沖突。
總之,全方位努力,保證教師心理健康,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師德全面科學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教育學院教育系)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