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寫作教學的總體目標:“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的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寫作能力是學生已有知識和認識水平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小學生正處在學習語言文字的最佳時期,小學作文主要是把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想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具體通順地表達出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指導學生寫出文質兼美、富有個性、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是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精心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抓好四個環節,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學好語文起著很大的作用。
一打好基礎,從“聽”開始
小學生從嬰幼兒時期便通過“聽”來獲得語言積累。在與大千世界接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聽”的功能,能夠獲得大量的語言信息,但要將聽到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必須經過實際應用的過程,即語言的內化過程。由此可見,“聽”是語言學習的最初階段,“聽”為提高作文能力打下基礎。平時,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多聽”,處理好“聽”與“說”之間的關系。學生“聽”得多了,內心的感受自然積累,久之便會產生“說”的欲望;學生“聽”得多了,生動豐富的語言熟記于胸,在實際應用時便可以脫口而出,自如運用。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聽”的重要性,多給學生創造“聽”的機會。對于剛學作文的小學生,尤其要鼓勵他們多聽一些優秀的作文、生動的故事、精彩的評析等,讓學生在“聽”中對作文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聽”的訓練方式也有很多,筆者在平時注重開展語言訓練,如“講故事”“詩文朗誦會”“學會復述”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聽”的活動中來。通過這樣的活動,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同時也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發展語言,“說”是先導
小學生作文切忌直奔寫的主題,而忽視“說”的訓練。對于剛接觸作文的小學生來說,他們還只是停留在對大量語言文字似懂非懂的淺層次理解上,不少字、詞、句式的恰當運用,他們往往拿捏不準,更不要說對文章的合理布局、創意表達。所以,在指導學生動手寫作文之前,一定要指導學生先“說”,即率先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說”是寫的基礎,通過先說后寫,由口頭語言的發展促進學生書面語言的發展。在“說”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梯度訓練,由最初的填空補充式到簡單的句式練習再到口頭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譬如寫《第一次做家務》,我先出示填空練習,讓學生填寫做家務中表示動作的動詞,要求表達準確,然后要學生根據討論回答出的動詞,擴展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再說說做家務活動的整個過程,形成作文中的一段主要內容。無論是句子還是段落,都要求學會正確地口述,把握好字、詞、句的運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予以指導,引導學生除了要把事情說清楚外,還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收獲,鼓勵富有個性的表達。通過“說”的有序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語言組織能力增強了,對寫作的興趣自然越來越濃厚。
三勤加積累,“讀”行其道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書是多么的重要,“讀”與“寫”之間的關系是多么密切。讀書給人以文采,給人以氣質,給人以內涵。“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博覽群書,學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豐富了語言和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對于小學生而言,首先指導他們正確地選擇讀物。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從孩子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出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推薦一些合適的課外讀物,如名家美文、古典名著、詩文小說等。其次,要指導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朱熹說過:“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有條件的還可以指導學生做些讀書筆記,如摘抄、撰寫心得等,對于讀到的好的段落,應該像讀課文一樣反復誦讀。再次,要指導學生合理安排好讀書時間,貴在堅持。筆者組織學生每天進行半小時的集體晨誦活動,中午一小時自主讀書活動,以及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制定讀書計劃。天長日久,學生的文化底蘊漸漸豐厚,文學素養得到了提高。
四不斷實踐,“寫”為歸宿
作文訓練的最終目標還是要把文章寫出來,所以“寫”是歸宿,多寫、多練是學好作文的根本。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勇于實踐,敢于動手。平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每周進行兩次作文訓練,提前布置給學生作文主題,讓學生從“聽”“讀”開始,在實踐中積累素材,豐富情感體驗,接著組織學生由“說”到“寫”。剛開始篇幅要求不宜過長,只要學生表達得清楚、明白就可以了。在學生漸漸喜歡上作文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要求,到那時學生要寫出文質兼美、極富個性的作文來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總之,通過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扎實訓練,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視野開闊了,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更令人欣慰的是,學生喜歡上了作文。作文教改也因學生態度的轉變而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袁橋鎮何莊小學)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