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教師專業成長的100本書”中有兩本似乎與教育無關:《第五項修煉》《朱蘭質量手冊》。但它們解答了我讀鮑里奇的《有效教學方法》時的一些疑惑,啟發了對管理學與有效教學關系的思考。
一 與教育的關系
(一)《第五項修煉》
作者彼得·圣吉致力于將系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群體深度對話與模擬演練游戲融合,從而發展出一種人類夢寐以求的組織藍圖——人們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義、實現共同愿望的“學習型組織”。很多領導者、管理者都爭相運用這項最具競爭力的管理技術來強化人才開發和企業管理,創建“學習型組織”——有“學習型企業”“學習型政府”“學習型學校”等。
(二)《朱蘭質量手冊》
全面性、實用性和權威性,再加上作者約瑟夫·M·朱蘭博士在質量管理領域中的大師級地位,這本書被譽為“質量管理領域中的圣經”。其中,朱蘭提出了質量即“適用性”的概念,強調了顧客導向的重要性。朱蘭理論體系中的主要概念還包括質量螺旋、質量管理三部曲、關鍵的少數原理等。第1章《如何使用本手冊》中寫到,“質量在工業領域中的巨大成功使得對于質量重要性的認可遍及各種制造業領域,這是質量理念和應用的傳統大本營,同時還擴展到了服務業領域、政府以及各種非營利性組織”,并專門提及“教育培訓”。
(三)作者優秀的教育學素養
且不談《朱蘭質量手冊》這一千多頁巨著中詳細的圖像表格和操作流程,《第五項修煉》中最富啟發的便是大量已經驗證,在學校班級管理、課堂管理,以及自我管理中可供實踐的工具。這正體現出“西方管理學的繁榮,原因在于能夠把管理的智慧和藝術技術化和流程化,從而變得很有操作性和可推廣性。”
彼得·圣吉把學習型組織的技能要求歸結為“五項修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體學習、系統思考。從管理學的角度,五項修煉成就了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個人和團隊;從教育學的角度,五項修煉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策略。
二 與有效教學的關系
教育誕生以來,教育者就在追求和探索教學有效性。但有效教學作為一種鮮明的教學理念和自覺的教學實踐,歷史并不很長。
(一)“管理出效益”
例如“五項修煉”第一項:通過自我管理、自我超越,實現心靈深處的渴望。每個人都有理想、抱負,也曾有很多的規劃和目標,但真正付諸實踐、持之以恒的少。而書中對此提出的實踐工具有:
1.時常自我反省。《禮記·大學》里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勸學》也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都倡導每天精神上的洗禮和品德上的修煉。
2.思考學習的真諦。“學習”二字,教師教學中向學生強調,集體備課和教學反思時對自己強調,卻容易“學了就忘,再學又忘”,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學習的真正意義運用,是對自身思維的重塑和對行為、習慣的改變。教學過程中邊做邊學是最理想的情形,但現實沒有無限制的實踐平臺,不能用學生做試驗,所以教師在集體備課中通過情景假設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很好地調動主觀能動性。
3.做好人生規劃。企業家的經驗之談是“一天做一件實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輩子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而對45分鐘短期規劃的有效實施,就要樹立一種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必須有一桶水,甚至是江河水、大海水的理念。
4.改掉不良習慣。美國建國期間的偉人富蘭克林在年輕時總結過自己的13個壞習慣,但又不可能立刻全面地改掉。于是他設計了《成功記錄表》,一周選出一項缺點來搏斗,每晚反省發現當天的搏斗情況,把每天的輸贏做成記錄。富蘭克林的戰斗持續了兩年多,逐漸養成了節儉、誠懇、公正、謙遜等13種美德。教學過程中每位教師是不是也有一些不良習慣妨礙有效教學的實施呢?
(二)“質量是關鍵,不從質量上提高,就沒有真正的、實在的效益。”
這來自《朱蘭質量手冊》,我想這也是教師追求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手冊中指明其使用人員包括“涉及質量計劃、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過程的各類專業人員”。教師正屬于這樣的專業人員:質量計劃對應備課,質量控制對應有效教學管理,質量改進對應有效教學評價和反饋等。比如,無效教學意味著課堂教學成本的升高,質量相對下降,收益減少。
三 結合《有效教學方法》帶來的思考
有效教學追尋最好的效果、效益、效率的同時容易出現過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問題。當效率成為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并為公共領域、社會領域和私人領域共同認可時,教學的正當性便會在效率面前黯然失色。類比經濟管理中的宏觀調控,以壓制和強制的方式對學生施以有效影響。類比流水線作業,以損害身心健康的方式,比如高強度的練習,使學生高效地達到教師期望的結果。類比分級分層管理,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編成班級,并配備優秀的師資,實施“差異教學”。
考慮現代管理學中的反思,結合教育的人本主義,正當的有效教學應當以學生為目的,而不是把學生看做是實現某種外在目的的手段;應當尊重學生,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中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