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有著近兩干五百年的歷史,它們文體薈萃,各領風騷,體現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初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遴選了其中的一部分精華。
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卻不盡如人意,仍有不少教師生怕學生聽不懂,而沿用傳統的“串講法”進行教學,教學目標單一,教法僵化,缺少遷移。
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在教學的有效性上下工夫。
一 建立“先學后教”的有效教學理念
“先學后教”其實是一種教學觀念的轉變,其中轉變學習方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根本。
“先學”首先指學生的自學。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書下注解和查閱工具書,可以掃除字詞障礙,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先學”的第二個層面是在初讀的基礎上感悟課文內容,重視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感受,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提升文本價值,超越文本。
二 教給“自主學習”的有效學習方法
1.重視誦讀訓練,培養語感能力。
多朗讀背誦文言文,對于學生把握語句的節奏、語調以及作者情感無疑是很有幫助的。在課前預習時,必須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全文。讓學生在誦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古人進行心靈對話,直至頓悟開朗。
誦讀方式可以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單個讀、小組讀、男女對讀、配樂朗讀等。要讓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樂此不疲,在誦讀中還原語文學習的魅力。為了調動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積極性,老師可以布置預習題,學生有了學習目標,誦讀自然饒有興趣、水到渠成。
2.學會利用工具書,嘗試理解課文內容。
不少后進生的學習完全聽從教師的安排,老師如何講,他就如何聽,教師板書多少,他就記多少,這種學習是被動的,效果自然很糟糕。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不能等和靠,等其他同學和老師來講解、靠其他同學和老師來幫我解決學習的困難之處都是不可取之法。
教師要教會學生主動利用手頭現有資料和工具書包括課文注釋等來解決問題,如了解作者生平,掃清讀音和釋意的障礙,能夠簡單疏通文章大意,為最后讀懂文章奠定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目的性應該很明確,那就是自主性地解決問題,能解決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盡量變跟隨老師的講解去被動學習為不需要老師的講解而自行解決問題,真正讓學習“自主”起來。
3.學習方法靈活多變,把課堂還給學生。
文言文學習中,學生能自己解決的,老師不講;學生實在不能理解的,老師可以稍加點撥。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靈活的學法,把老師的“講堂”還原為學生的“學堂”。
比如可以采用問答法。可將學生編成若干小組,每組六人。組內學生先自學,由字詞到句意,到文章內容的理解。自學之后,學生就疑難雜癥互相提問,組內自行解決。仍有不能解決的問題,便在全班提問。對學生跳起來也摘不到的果子,教師給予必要的扶助,直至學生弄懂為止。
還可以采用試教法。對于像《刻舟求劍》一類篇幅短、內容簡單的課文,可以鼓勵讓學生做小老師自己試教。具體做法如下:指定基礎較好的學生擔任小老師,通過課前預習,教師適當點撥弄懂弄通字詞句;小老師上臺講時,教師在必要時可適當插入講解。讓學生自己嘗試做老師,既調動了他們的熱情,又受到了“實踐”鍛煉,還融洽了師生情感,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
4.學會歸納整理,實現能力遷移。
一般說來,學習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課一歸納,單元一小結”。歸納整理時可以從特殊字詞的注音、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諸方面來進行,及時整理記錄,使它們成為自己語言倉庫的一部分。如對“若”字的理解,在“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曾不若孀妻弱子”“若為傭耕,何富貴也”“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等句中意思都不一樣,教師要引導學生加以歸納綜合,做成筆記。
通過歸納整理,學生將學過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提高自學能力,并實現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遷移。
5.及時反芻練習,實現課外遷移。
“教是為了不教”,在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文知識和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技巧之后,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文言知識,閱讀課外文言文語段,實現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遷移。
遷移的方式常有兩種:一是向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遷移,比如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或主題相近(反)的,或描寫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為遷移訓練的材料。如學了《桃花源記》,就可選《五柳先生傳》的課文加以比照閱讀,進一步把握陶淵明的思想性格;學習了《愚公移山》,就可選《精衛填海》加以比照閱讀,進一步感悟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頑強意志。二是向現代漢語遷移,古今義對照,更好地理解詞義。比如“肉食者謀之”的“謀”和“不謀而合”的“謀”、“陶后鮮有聞”的“鮮”和“鮮為人知”的“鮮”等。當然,也可以將文言詞語和現代漢語中不同意義的詞進行遷移,進行多義詞和古今異義詞的訓練。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實驗學校初中部)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