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小學品德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是一個不以教師意志完全掌控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經常會有疑惑、認識錯誤、偏移教學目標的表現。因此,教師應注意把握課堂細節,整合資源,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在探討和自我體驗中升華情感,完善人格,讓小學品德課堂熠熠生輝。
一 刨根問底,讓錯誤認識峰回路轉
學生在成長中是尚不成熟的個體,由于學識水平、個性品質、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差異,在品德課堂中往往會產生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的感悟及錯誤的認識。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平和的心態,蹲下身來,珍視學生的每一份真實體驗,善待學生的每一點認識,將學生的錯誤轉化為課堂的生成資源,讓學生走出認識誤區,轉向正軌。
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面對欺負和威脅》的“遇到威脅怎么辦”環節時,我創設了“小明在上學路上遇到歹徒的威脅”的情境故事,組織學生圍繞“如果你是小明該怎么辦”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在各抒己見中,學生王某闡述了他的看法:“我們斗不過歹徒的,不能呼救,否則我們會丟失性命的。這次雖然吃了點虧,只要記住歹徒的特征,等下次叫爸爸召集幾個朋友揍他一頓就行了……”顯然,王某的觀念是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的。
對于這一細節,是選擇直接指出錯誤還是針對性地分析原因,指點迷津呢?我選擇了后者,通過追問“你為什么采取這種方式呢”“這種方式可取嗎”,在王某作出回答后,我向王某某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條款,讓王某清醒地認識到“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讓他明白“糾集團伙斗毆”是一種犯罪行為,面對威脅只有選擇合法的方式保護自己。在品德教學課堂上,教師面對學生的錯誤表現,要以社會道德水準及已建構的知識體系為基礎,刨根究底,解開學生錯誤認識的“疙瘩”,讓學生的錯誤認識峰回路轉。
二 因勢利導,讓疑惑柳暗花明
品德教學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實踐,是學生認知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由于學生的情感體驗、認知水平等存在差異性,有些學生會在課堂上產生疑惑,而“疑”正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金鑰匙”。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孩子生活體驗的邏輯,針對學生的疑惑,因勢利導,促使學生在高于生活的活動中自我體驗,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在執教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我們和誠信在一起》一課時,我在播放教材中的《凡卡的故事》后,組織學生圍繞“對于凡卡來說,這是個游戲,不必當真,凡卡應該走嗎”進行討論。“凡卡不能離開,因為說話要算數”“小伙伴走了,凡卡也可以走”……討論中,我發現有學生緊皺眉頭,面露難色,“怎么?你有什么不同觀點嗎?”“老師,既然是游戲何必當真呢?我們在生活中不是還有善意的謊言嗎?”
針對這一回答,為了讓學生的疑惑消除,我在教學中臨時改變了教學預設,當即給學生講了《曾子殺豬》的故事,接著提問“曾子為什么殺豬”。學生展開討論后,我給學生解讀了“一諾千金”的意思,讓學生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在解讀成語含義中懂得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從每一件小事開始養成良好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 順藤摸瓜,讓認識偏移引發有效生成
學生是課程資源的主體,學生課堂表現偏離教學目標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是一種正常現象。為了追求讓品德教學成為真實的教育,教師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應緊緊抓住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突發資源引發生成,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圍繞學生偏離目標的表現順藤摸瓜,發揮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運用道德已知加以分析、判斷、探究,使“課堂偏離”成為新的教育契機,不斷延伸品德教學的觸角,激發出品德課堂教學的活力。
在執教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衣食的來源》一課時,為了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我首先播放了學生平時在校就餐挑食、浪費的視頻,然后組織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李某說出自己的觀點:“在校就餐,有的同學將剩飯倒進飯桶,是為了給豬吃,是因為他太喜歡豬了……”他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學生的哄堂大笑。顯而易見,這個學生的回答完全偏離了教學目標。我靈機一動,“同學們,我們挑食以及將還沒有吃完的雞腿、豆芽倒進飯桶里,這種行為是喜歡豬的表現嗎?”圍繞這一話題,學生展開了辯論。通過辯論,學生自己認識到這是一種浪費行為。
細節是品德課堂的一種生成資源,為品德課堂提供了一次次教育契機。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把握細節,讓一個個細節成就精彩的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馬塘鎮潮橋小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