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美術專業學生大都來自農村,美術基礎較差,色彩知識缺乏,固有色觀念牢固,這是美術教學的最大障礙。而水粉畫是技法課,強調的是色彩感覺,熟練的技巧及大量的寫生訓練是學好這門課的基礎。水粉靜物一直是各所中職院校美術專業的必修科目,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取得更快更好的教學效果,就迫切需要進行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 從欣賞作品入手,努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入行的前提。而培養學生對水粉靜物的興趣,首先是讓他們多欣賞作品。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一些優秀作品,如大師作品、優秀學生作業,從構圖、空間、體積、冷暖、色彩關系、筆觸等諸多要素去分析作品,欣賞作品,使他們從一開始便對色彩畫有濃厚的興趣和高層次的認識,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深化藝術語言。并且以此為范畫,教會他們不僅僅是看,而且要去研讀、體會其中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是指導學生臨摹。臨摹是學習繪畫的方法之一。臨摹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和了解大師或優秀美術作品的風格,學習其表現方法和藝術技巧,從中汲取滋養和經驗,提高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臨摹不是簡單的拷貝,首先要從臨摹者的學習需求出發,選擇不同優秀作品,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 抓住關鍵環節,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水粉靜物教學,培養興趣是前提,臨摹是基礎,創作才是關鍵。檢驗教學成效的標準,關鍵是看學生的動手創作能力。而要創作一幅好的作品,關鍵要抓住以下四個環節:
1.構圖。構圖是作畫的重要環節,也是決定一幅作品成敗的第一步。作品主題思想和美感的表達首先是通過構圖來實現的,好的構圖能大大增強作品的感染性。構圖就是將一組靜物如何合理地安排在畫面的空間結構之中。具體來說,根據靜物的特點來確定畫面為豎幅或橫幅,把握靜物組合框架是三角形還是其他形狀,定出靜物在畫面的上下、左右位置,然后用線造形,畫出靜物的大小比例和形體特征,并對形體特征進行恰當的分析,運用對比、韻律、平衡等因素,充分體現自己的感受和意圖。不要對對象生搬硬套,應根據畫面的需要有所變動,有所選擇,表現出對象的特定氣氛。構圖的美學原則就是既要有變化與統一,又要有對比與調和,最忌呆板、平均、對稱的畫面。
2.鋪大體色。鋪大體色就是畫大關系,畫大色塊。明確色調的基本傾向,分析大色塊的構成,即黑、白、灰關系。學生在鋪色過程中要掌握色彩的變化規律,這樣能使學生在寫生和創作中占有主動權,免于被動地模仿對象的顏色。在鋪色中物體在同一光源照射下,體面轉折不同所呈現的色彩也不同,亮面光源直接照射,受光源的影響最大,灰面受側光照射,固有色成分多,暗面沒有光源照射,環境色的影響最大。不同固有色的物體被某種光源色籠罩,在光源色的作用下,物體的受光顏色帶有統一的色彩傾向,物體之間的反光,將物體的暗面和灰面統一在一定的色彩環境中,并與物體的亮部形成統一的色彩整體。在同一靜物組合中,由于空間關系不同,同一顏色的物體也存在色彩的微妙變化,前面的物體純度高,明暗對比強,后面的物體色彩純度要減弱,明暗對比弱。在水粉畫靜物寫生過程中,要用寫生色彩規律去引導自己的色彩感覺,用整體比較的觀察方法去觀察對象。
3.具體塑造與刻化。具體塑造是用色彩充分表現對象的形體結構及體積感、質感和空間感。
4.調整、收拾。畫一幅靜物寫生,作為基本練習一般以三個小時為宜,力求深刻準確。作畫時間較長,眼睛容易疲勞,色感容易減弱。在寫生接近完成的時候,恢復一下第一印象,根據以下問題檢查一下畫面:色調是否統一?黑、白、灰大關系是否拉開了距離?主次、遠近、虛實是否妥當?顏色是否污濁、花亂?造型是否“到位”?調整收拾并不是對畫全盤否定,而是在不破壞大色彩關系的前提下進行,并不是全部重畫。
三 注重總結提高,不斷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知差距。一幅作品的好壞,只有在與其他作品進行比較時才能科學評判。因此,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評比,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
1.提出問題。要注意從色彩、素描、冷暖、空間、質感等幾個方面去檢查。如果畫面色彩單調,可能是畫面的黑、白、灰關系和色彩大關系不明晰,無環境色或色彩調得太死,這些都是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最容易出現和易被忽視的問題。假如把這些問題在畫畫時反復提醒自己,學生的色彩綜合水平將會得到快速提高。
2.作業觀摩。作業觀摩是指繪畫作品完成后,將全班的作品集中到一起,共同比較,學生在觀摩中相互學習,在學習中找出差距。學生完成的每一副作品都把它掛在畫室的指定位置上,使學生之間相互競爭,共同進步。
3.作業講評。作業講評是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要面對每一張作業一個個地進行分析、講評。作業講評可以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也能解決個別學生比較典型的問題,以免在以后的作業中再重復出現。
(作者單位:江西省商務學校)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