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在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中,積極倡導學生進行自主的科學探究活動,認真把握課堂生成資源,已成為小學科學教育中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生成式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有即時性、動態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活課堂氣氛,在那些精彩的一瞬,課堂教學所產生鮮活的片段,不僅使學生探求科學的愿望得到實現,也使課堂充滿“科學味”。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用心探究,并關注和運用好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寶貴資源。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此作了如下論述。
一 抓住“意料之外”,重視課堂生成
在學生們科學的探究活動中,有時他們會突發異想地提出某一問題,并急于知道答案。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常常會向教師提出“意料之外”的問題,有的問題教師也可能并不知道答案,在上課的時間也無法給出答案,需要在課后通過查找資料才能解決。從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學生在科學的探究活動中,是進行了積極思考和深入的鉆研學習的,可以說是課堂的重要的生成資源,顯示了課堂生成資源的即時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所以,對這些問題,我們教師要認真關注,給予足夠的重視,要在課后的時間和學生一起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進行認真探究。通過對這些“意料之外”的問題的解決,培養起學生用心探究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筆者在教學《聲音的產生》這節課時,課堂上,為了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筆者讓學生想辦法讓自己課桌上的物體(比如鉛筆盒、水杯等等)發出聲音(不是單純的物體發出聲音)。接著來提問學生:“在桌子上的物體發出聲音的時,你發現了什么問題?”筆者設計問題的目的是想讓學生發現“不同的物體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但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卻是各有各的“獨到之處”。比如:“我往礦泉水的瓶子里吹氣,瓶子就會發出聲音”,“我用力拉一下我的橡皮筋,它就會發出聲音”……學生的這些回答,除了“不同的物體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之外,其余完全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筆者讓學生把自己的問題寫到紙條上交給筆者,這節課重點講述了“不同的物體會發出不同的聲音”的問題,探求到聲音產生的秘密,對于那些寫入紙條上的問題,筆者在課后,進行的分類整理,并安排時間和學生們一起進行了探究,使這一課堂生成的有利資源進行了有效的利用。
二 重視“疑問探究”,促進課堂生成
“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這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談學習方法的至理名言。重視學生對所學問題的質疑,引導對學生疑問進行用心的探究,很好地解決疑問,找到答案,是老師的責任,也是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必要條件。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和把握好學生的疑問,不要被教學設計所制約,應將生成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創設充滿活力和“科學味”的教學課堂,引發學生對科學問題進行質疑和探究。通過深入的探究,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強烈愿望。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不斷提出的問題,因為往往這些問題是引導教學的良好機會。這些疑問的解決,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促進課堂的生成。
比如,筆者在教學《神奇的水》這一節課時,有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叫學生來進行實驗:水會沿著哪些物體上升?會沿著哪些物體下降?能上升的物體其特點是什么?這些問題是息息相關的。實驗完成后,有學生提出了“水為什么會往上升”的疑問。筆者就此鼓勵學生們來一起分析,探究其原因,接下來就有學生提出了“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繼而分析探究。在這個實驗中,通過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樂趣,一次次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從而使他們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這一學習過程,筆者還讓學生提出另外的一些和水有關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中的探究就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課堂之外。學生的探究活動在課堂教學的結束后,又邁入新的探索的起點上來。
三 關注“突發事件”,把握課堂生成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突發的事件,比如在實驗中玻璃杯破了,平面鏡碎了,等等。筆者認為這些突發事件恰恰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種教學資源的生成,我們如果能處理和把握好這些突發性的事件,不僅不會影響我們的課堂教學,反而會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增加情趣,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把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駕馭好,為我所用。所以,教師要關注這種教學資源的生成,為學生打開另一扇知識的門窗,讓“科學味”滲透在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細節之中。
總之,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中一些問題進行探究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和把握課堂的生成資源,讓小學科學課堂凸顯出生成的動態之活力,增添更加誘人的“科學味”。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開發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鐘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