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鏡人物:丁祥峰 職業:江蘇金方圓數控機床有限公司 鉗工 畢業院校:江蘇省邗江中等專科學校
和很多人一樣,上職校對于丁祥峰是情非得已:那時的中國,還實行的是精英教育,上大學,甚至上高中都只是少部分人的專利。中考結束后,因為分數不夠,他沒能繼續上高中,而是走進中專,開始了職業技能訓練。
雖然國家“職業不分貴賤”的口號叫得很響,但是民眾“人以職分”的意識非常強。所以當他走進中專的那一刻,似乎就被“低人一等”。家長閑時在一起話家長里短時不好意思說起兒子所上的學校,寒暑假和上高中的同學一起聊天時怎么看怎么覺得他們趾高氣揚。
沒能上高中、考大學、當白領,丁祥峰一直心懷遺憾。因為在他看來,大學教育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大局觀,會讓人高屋建瓴,從戰略方面看問題。但是既然選擇了讀職校,當技工,就不應該后悔。他選擇了鉗工專業,當上高中的同學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時,他就開始戴上手套,直面機器喧囂;當別人沉迷于對大學的憧憬之中時,他已經和同學們一起輾轉在多家工廠實習,開始有意識地針對心儀的工廠扎實訓練自己的職業技能。
三年職校生涯結束,同期上高中的同學已升入大學,自信心無限膨脹,把前途想得無比美好時,丁祥峰憑借自己過硬的鉗工技藝被江蘇金方圓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相中,成為了一名普通的鉗工,開始了技工生涯。
進入工廠做普通鉗工,丁祥峰沒有太多想法,他只有鉗工這一技之長,他只想把這一技做到最長。整整花了五年時間,從一個剛畢業的中專生,成長為一個鉗工裝配組組長。也許在別人看來,他的步伐也邁得太小了一點,但在丁祥峰看來,人生的步伐,不應該如凌波微步,行走如飛,而應該一步一個腳印,鏗鏘有力。
他帶領的這鉗工裝配組,雖然平凡,但卻是與他一起成長和打磨出來的,總是會在“危難之處顯身手”:2001年,公司研制的俗稱汽車大梁生產線的FMC-120-12型平板數控沖孔柔性加工單元試投產。以往這些設備都依賴進口,單臺設備的價格高達300萬元。當接到上級通知要自行組裝后,丁祥峰帶動鉗工裝配組撲了上去,利用自己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自己的鉆研摸索,攻克各種技術難題,只用兩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裝配任務。這項產品試制成功,不僅填補了中國在該項技術的空白,為我國在該領域爭得一席之位,更給公司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公司批量生產此種設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技術上精益求精,不斷追求零缺陷”——這是讀職校時,老師對他的教導,正是這職校時打下的職業素養,讓他從一個普通的職校生,到普通的鉗工,到鉗工高級技師,到“揚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揚州市勞動模范”,最終成為“全國機械工業勞動模范”,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典范。這些成就,是丁祥峰在上職校時想都不敢想的。因為職校的低起點,讓他們變得內斂而低調,讓他在潛移默化中變得“技高一籌”時他還渾然不知。從職校到職場,他畫出的是一條低開高走的曲線。
記者手記: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細胞,每個細胞各司其職,才讓整個社會動作時有條不紊。“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羅馬也不是一個人建成的。不同的職業就是把“羅馬”細分,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挑選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一部分來“啃”。
大學教育教的是知識,是把人往高屋建瓴的方向培養;職業教育則教的是技能,把人培養成最小的螺絲釘。就好比捕魚是個系統工程,大學教育則會教人如何結網,職業教育則教人如何撒網。前者有運籌帷幄于千里之外的意思,后者則有短兵相接,貼身肉搏的意味。
職校的產生是基于現代化的工業生產背景下:如今,每一種產品出廠,都要經過多道工序,需要多種技工的精密配合。只有每一個技工把自己的活兒做得“精”、“細”才能保證產品的完美。職校的性質,就是讓每一個職校生首先承認自己的平凡,然后從平凡的出身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讓人“于無聲處聽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