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寶華
(江蘇省金壇市中醫醫院內科,金壇,213200)
慢性腸炎屬中醫學泄瀉范疇,多數醫家治療多予健脾淡滲利濕、甘緩酸收升提、溫腎固澀止瀉,但療效不盡人意。究其原因,發現該類患者多有體虛易感、受涼或進食肥甘之物易加重等現象,有肺虛一面,故筆者近5年來從肺、從風來治療,收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宣肅與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宣降功能正常,大腸傳導暢通而排便正常。反之,肺失宣降,通調失職,濕濁自生,大腸傳導失司則生泄瀉。此類患者多有腸鳴漉漉之內風夾濕癥狀,因“風能勝濕”,故采用宣調肺氣、搜風除濕法治療。
基本方:生曬參 15g,蒼術 10g,茯苓 10g,陳皮10g,桔梗 5g,前胡 10g,車前子 10g,羌活 10g,防風10g,石榴皮 30g,烏梅 15g,生黃芪 15g,馬齒莧 30g。
加減:若寒濕較重加藿香、紫蘇、白芷,濕熱內盛加煨葛根、金銀花、木瓜,食積較重加山楂、枳實。
患者,女,53歲,于2008年7月10日就診?;悸孕篂a病已10年余。曾在某醫院作乙狀結腸鏡檢查:見腸壁充血水腫,診斷為慢性結腸炎。經服中西藥物治療后效果不甚明顯,來診時面色萎黃,消瘦乏力,每遇受涼或進食油膩食物腹瀉則加重,瀉前腹漉漉作響,日泄瀉四、五次,大便夾黏液不爽,舌質淡苔白膩罩黃,舌下脈絡迂曲有紫氣,脈沉。改用健脾益氣、宣肅肺氣、祛風除濕、收斂止瀉,予上述基本方加煨木香、仙鶴草、蕨麻、川芎。服藥10劑后便次減少,精神體力較前好轉,效不更方,繼服上方加減鞏固治療1個月余。大便日行一、二次,無特殊不適之癥。至冬季又以上述基本方為主熬膏調理。隨訪2年,未見復發。
泄瀉之證,多屬虛中夾實,筆者根據慢性腸炎臨床特征,在治濕運脾基礎上,獨辟蹊徑從肺、從風來治療泄瀉,方中生曬參、蒼術、茯苓、陳皮、生黃芪益氣健脾,桔梗、前胡升宣肺氣,羌活、防風祛風勝濕,善治腸風便血,車前子分利止瀉,即利小便而實大便,石榴皮、烏梅酸澀固腸以止瀉,馬齒莧清利腸胃濕熱。諸藥共奏健脾宣肺、祛風利濕之功,使脾土得健、肺氣通暢、水道通調、大腸傳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