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明
(巴西)
最近15年學者們追求中醫走向世界,而國際上對中醫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為了深入的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中醫發展的背景和現狀。
目前一些時髦的詞匯,如“亞健康”“個性化治療”“中醫藥”等是沒有必要的、外來附加多余的詞匯。
在中醫中運用“亞健康”這個新造的詞語,是不恰當的。中醫認識疾病的過程中有不同層次與程度,例如,從氣分到血分,從標到本,從精神受到七情影響到臟腑被六淫損傷等,都比“亞健康”這個詞更確切。中醫的陰陽五行、氣血盛衰已經包含在內,并且是更清晰明確的具體表述。
也有一部分中醫專家運用另一種外來的詞語,如“個性化”。這很讓人失望,因為中醫的辨證論治已經包含了這個概念。中醫的證候,這個中醫基礎理論的柱石,不能不是個性化。所以,中醫專家不需要使用“個性化”這樣的說法。
“中醫藥”的說法,也不正確,這是因為“中醫”這個傳統的詞,已經包括醫療學與藥物學,就不需要更多的華麗而空洞的詞匯來表述。
最讓人失望的是幾乎所有國內外的學者和專家都無一例外的來并列比較“中醫”與“西醫”。這是沒有可比性的。假如“中醫”指的是“中國”的醫學,而“西醫”指的是“西方的醫學”的話,那么就把他們倆來并列的進行對比,顯然是很不合理的。這是因為把一個國家的醫學來并列的與整個大半地球的很多不同文化的國家醫學進行比較,是有失公允的。只有一個文化的醫學與另一個文化的醫學才能稱為科學的比較,否則就是一種偏見。再進一步分析,假如“中醫”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醫學,而“西醫”還是所謂“西方醫學”,這更是不合理的。這是因為,除了上述的原因,還有古代與現代歷史的區分。這是因為西方的各個不同文化的國家也會有自己的古代傳統醫學,也會有其現代醫學。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中醫”這個詞語是指古代傳統醫學,而且“中醫”的“中”是指中國古代先賢、先哲們的“中庸之道”的“中”。
其次,所謂“西醫”這個中國清代人制造的詞語,對于任何西方不同國家與文化的醫生來說是不明確的。這是因為在西方的各個國家和其醫學文化中從來沒有這個詞匯和概念。而且,最讓人驚訝的是任何西方國家與其醫學文化把醫學這個詞匯本身也叫做“中醫”,比如希臘語的 ιατρικη(iatrikin),阿拉伯語的 hikmat,拉丁語的 medicina,英語的 medicine,法語的 medecine,西班牙語的 medicina,意大利語的 medicina,德語的medizin等詞匯。值得一提的是,在歐美的語言中“med”,這個詞根,都來自古拉丁文的 medium(即:“中”“正”“橋”“方”“法”“道”6種字面意義),也就是說,都是有“中醫”同樣的意義與含義,即“中庸之道”。中文中的“醫”字,繁體為“醫”,拆分來看這個字,由3個部首組成,其中部首“醫”的意思是醫生本人;部首“殳”的意思是指工具,那么在這里就是手術刀、針灸針等醫療器械;而部首“酉”的意思是藥物和藥具等。很顯然3個部首無論是醫生本人的醫術、工具或者藥物都是為了得到“中庸之道”,也就是說,通過醫生、藥物或者通過某種措施來使患者得到平衡,即得到中庸之道。總之,中醫這個詞語,就是古人的,不只是中國的古人這么定義,它包括西方的與東方的古人,都是古人對于醫學的叫法罷了。
中醫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古老傳統醫學,但是不能被看成一種文化。文化只是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它是一門嚴謹的醫學體系、一種治病途徑,把中醫說成文化而忽略其更重要的醫學價值,就是很片面的強行把中醫和現代醫學放在了不同的水平,顯然這是錯誤的。
早在遠古時代,古人通過仔細觀察宇宙的各種現象,包括自己身體的各種現象,就認識到了大自然的一些普遍規律,逐漸積累了具體的理論內容,創造了古代醫學,即中醫學,而這樣的過程不能不承認為科學的。通過同樣的科學途徑,古人發現了能治病的草藥、獸蟲、礦物、砭石、針灸等不同治療方法。
中醫是傳統的、古老的醫學,是來源于千百年的觀察、大量的大自然普遍規律理論的積累,通過具體的臨床實踐證明。難道這樣的過程不正是最先進的現代科學的標準嗎?科學性在于其理論是否能被其實踐證明,不在于過去的或者新的發現,但是現代人認為只有高科技才是科學的,其實這樣犯了嚴重的拿來主義的錯誤。
早在2000多年前,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戰國時代的《難經》、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西晉的《脈經》、魏晉的《針灸甲乙經》、隋時期的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諸病源候論》、唐代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一直到明代的《本草綱目》都繼承了同樣的傳統。這些經典科學地、系統地總結了古代傳統醫學理論與其治療實踐,結合了不同朝代的許多自然科學成就,運用了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哲理,歸納了大自然各種天文學現象、歷法學知識與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奠定了中醫的科學內容。
為什么在21世紀還是有不少學者懷疑古代傳統的中醫不如現代醫學呢?事實上,這個問題背景復雜、歷史漫長,早在清代就已經存在了,其原因是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從金代(1115~1234)與元代(1206~1368)的所謂“四大名醫”開始。從其各家爭鳴主張“寒涼”“攻下”“補土”“養陰”為其唯一最優治療主導,出現各自為政的混亂狀態。到后來明朝的《溫疫論》、清代受到當時歐洲醫學影響的《醫林改錯》以及清代的“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唐宗海(1862~1918)的《中西匯通醫書五種》等學術的出現,致使傳統中醫更加混亂,因為中醫的混亂復雜發展過程,和偽傳統中醫的沖擊而導致了后代一直到現在普通百姓和學者對中醫的認識、理解和信任出現危機。
再進一步分析,中醫在全世界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有巨大責任恢復對人與宇宙的整體觀與系統性概念。因為,這也是一個西方許多不同文化的核心傳統概念。雖然,自公元前4000年的古印度、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公元前2000年的瑪雅文化、公元前第4世紀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醫學、公元12世紀的阿茲臺克與印加文化一直到公元14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共約5500多年一直存在,但是,遺憾的是從文藝復興時代以后,這寶貴的傳統整體觀,就慢慢的被當時的科學家們放棄了。
不過,中國古代傳統醫學和西方古代傳統醫學的先進性還是一樣體現在其永遠現代化。它的整體性、系統性的理論沒有期限,而且,無論多少世紀過去了,或者未來的多少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新技術,它都會始終通用。
中醫學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受到國人的重視,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首先,是因為它根本沒有被公眾準確的理解,另外,現代中醫教育方法也存在問題。使用現代教育方法來教中醫是非常錯誤的。中醫是傳統知識,所以,在教任何傳統知識時,記憶是第一,解釋第二,也就是說,先傳、后統,先傳、后承,可是,在中國目前沒有一個國家制定的中醫大學跟隨這種傳統教育方法,并且包括國內外的各個國家的教育都鄙視這種“死背”的教法。中醫是傳統的、整體概念的知識,它對于宇宙的各種事物具有自己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所以,運用現代化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去理解、研究中醫是毫無根據、毫無意義的。因此,研究中醫的科學家們必須懂得和施行中醫本身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否則其研究課題對于科學界還是不會有影響力,更不會起什么作用。
總之,中醫要走向世界,特別是科學世界,中醫學者、醫生、研究人員,不要跟隨現代科學主流思想,而要讓現代醫學跟著中醫的傳統科學方法,才能真正使中醫發展并走向世界,為全人類的健康服務,走其真正科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