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穎
(天津中醫藥大學2008級針灸專業碩士研究生,天津南開區雙峰道154號,300193)
患者某,男,54歲。患者于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排尿無力,就診于當地醫院,診斷為前列腺增生癥,予中藥湯劑(具體用藥不詳)口服,效果不甚顯著。2009年5月患者癥狀加重,遂請楊兆剛教授診治。就診時癥見:排尿無力,滴瀝不爽,時欲小便而不得尿,小腹墜脹,畏寒怕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檢查尿常規正常;B超示前列腺增生。診斷:中醫:癃閉(腎陽不足);西醫:前列腺增生癥。
取穴:秩邊透水道、氣海、關元、中極、水道、歸來。“秩邊透水道”進針點位于髂后上棘內緣與股骨大轉子內緣連線的上2/5與下3/5交界處。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取長150mm芒針,針身與軀干矢狀面呈20°夾角向水道穴方向輕捻徐入,以高頻小幅捻轉進針,針穿坐骨大孔達盆腔抵前列腺區,令麻脹感向會陰部放射,不提插、不留針。再取仰臥位,中極、水道、歸來取100mm芒針直刺,令針感達會陰,留針30min。氣海、關元施補法,留針30min。每日1次,14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自覺小腹墜脹感減輕,排尿暢快,2個療程后諸癥消失,臨床治愈。隨訪1年未復發。
按:前列腺增生癥以排尿困難、甚則閉塞不通為主癥,屬于中醫“癃閉”范疇。小便通暢與否有賴于膀胱的氣化功能,故本病之病位在膀胱及三焦,由氣化不利,水液運行失常所致。“秩邊透水道”是楊兆剛教授創立的一種治療前列腺疾患的針法。前列腺疾患病在深部,針刺宜定向深透,以直達病所。秩邊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要穴,膀胱與腎相表里,腎開竅于二陰,故選秩邊穴作為主穴。“秩邊透水道”針法是對《黃帝內經》的繼承和發揚。《靈樞》載:“內閉不得溲,刺骶上以長針”,楊師認為“骶上”應為秩邊穴,而非張介賓所釋之長強穴。因骶上腧穴除秩邊穴外還有白環俞、膀胱俞、小腸俞等穴,其中只有秩邊穴可深刺,余穴針下多為骨性結構而不能深刺。“氣至病所”是該針法起效的關鍵所在,“秩邊透水道”定向深透6寸,可作用于支配前列腺的神經,促進前列腺血運,改善腺體微循環,加強神經調節,故而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