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中國中醫科學院附屬望京醫院內分泌科,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街,100102)
再發性尿路感染是中老年婦女常見疾病,絕經婦女發病率高,并且容易復發。張寧教授對辨證論治再發性尿路感染有獨到見解。現總結如下。
再發性尿路感染屬中醫淋證范疇,古代醫家認為“腎虛而膀胱熱故也”,后世醫家認為本病多由于熱積膀胱,但亦有由于氣郁及腎虛而發。患者感受濕熱疫毒之氣,或多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太過之后,釀成濕熱,下注膀胱;或惱怒傷肝,氣郁化火,肝郁不舒,火郁于下焦;或是他臟之熱,下注膀胱,熱邪注入下焦,膀胱氣化不利,熱與水結,釀成濕熱內聚。所以本病以下焦濕熱為初起表現。
若久病,濕熱耗傷正氣,或年老,久病體弱,以及勞累過度,房室不節,導致脾腎虧虛,脾虛則中氣下陷,腎虛則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瀝不已。或者濕熱耗氣傷陰,日久則耗傷真陰,水不涵木,肝腎不足,陰不濟陽,心火上越,心腎不交,腎陰虛則相火偏旺,此為陰虛生內熱之變,故而出現口干舌燥、五心煩熱等癥狀。患者因濕熱耗傷真陰,陰虛生熱,更助濕熱之威,遂小便淋瀝更甚,遷延不愈。若濕熱之邪未凈而正氣已虧則形成虛實夾雜之證。張寧教授認為其總的病機在于濕熱蘊結下焦,陰虛內熱或脾腎不足,中醫藥治療應以清熱利濕、益氣養陰、補益脾腎為治法。
2.1 辨證為陰虛濕熱 辨證為陰虛濕熱的臨床表現:尿頻而短,小便澀痛,欲出不盡,尿色黃;腰酸痛,午后低熱,手足心熱,口干舌燥,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或滑數。治療予以養陰清熱,活血利濕。方藥如下:知母15g,黃柏10g,當歸10g,生地黃15g,豬苓、茯苓各15g,澤瀉 10g,丹參 10g,酒大黃 6g,車前子 15g,通草 10g,萹蓄 10g,瞿麥 10g,滑石 15g。
病案舉例:患者某,女,52歲,2010年1月22日初診。自訴尿路感染反復發作5年余。平素因工作關系,憋尿時間較長,之后即感覺小便頻短、澀痛,欲出不盡,尿黃,并伴有腰酸乏力,五心煩熱,口干,便干,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中醫辨證:淋證陰虛濕熱,治療予以養陰清熱,活血利濕。方藥如下:知母15g,黃柏10g,當歸10g,生地黃15g,豬苓、茯苓15g,澤瀉10g,丹參10g,杜仲10g,酒大黃6g,車前子15g。水煎分服,7日后復診,患者尿頻、乏力諸癥較前好轉,腰酸乏力減輕,口干輕,大便調,舌質紅,苔薄微黃,脈細數,尿常規無異常。1周后再次復診,患者無尿頻、尿痛,仍感乏力,較前輕,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查尿常規無異常。繼續以養陰清熱調理,隨訪半年無復發。
按:方中滑石善滑利竅道,清熱滲濕,利水通淋;通草上清心火,下利濕熱;萹蓄、瞿麥、車前子均為清熱通淋利濕之常用品;澤瀉利濕而泄腎濁;豬苓、茯苓淡滲利濕,與澤瀉共泄腎濁,諸藥共奏清熱利濕濁之效。知母清濕熱兼滋陰救已傷之陰津,黃柏清熱降火除煩,生地黃養陰生津兼清熱,當歸、丹參補血活血助利濕滋陰,酒大黃瀉火。全方清利濕熱而無傷陰之弊,滋養陰液而無滋膩之過,因此對于辨證屬于陰虛濕熱型的再發性尿路感染有不錯的臨床療效。
2.2 辨證為脾腎兩虛、余邪未清 辨證脾腎兩虛,余邪未清的臨床表現:小便頻數,溺后余瀝,小腹墜脹,遇勞則發,腰部隱痛,頭昏乏力,面足輕度浮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或沉細。治療予以補脾益腎清熱利濕,方藥如下:山藥15g,豬苓、茯苓各15g,澤瀉10g,生地黃、熟地黃各15g,山茱萸15g,巴戟天10g,菟絲子 10g,杜仲10g,川牛膝15g,太子參15g,通草10g,萹蓄10g,瞿麥10g,滑石15g,酒大黃6g,車前子15g。
病案舉例:患者某,女,34歲,2010年2月25日初診。自訴尿系感染反復發作1年余,每次均因受寒、勞累誘發,初發時每次均用抗生素治療,漸漸多種抗生素均無效,多處求醫效果均不理想。平素尿頻、尿急、神疲乏力,小腹墜脹,納差,頭昏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查其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沉細。尿常規:白細胞3~5個/HP。中醫診斷:勞淋——脾腎虧虛,治以補脾益腎利濕。藥用:山藥15g,豬苓、茯苓15g,澤瀉 10g,熟地黃 15g,山茱萸 15g,巴戟天 10g,菟絲子10g,杜仲 10g,川牛膝 15g,太子參 15g,水煎分服。7日后復診,患者尿頻、乏力諸癥較前好轉,仍感頭昏肢冷,大便調,查其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沉細,尿常規無異常。1周后再次復診,尿頻較上周好轉,稍有頭昏,大便調,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尿常規無異常。繼續以補脾益腎調理,隨訪半年,無復發。
按:方中八正散能清熱利濕,另有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陰益腎,養肝補脾,皆可陰中求陽;巴戟天、菟絲子、杜仲、牛膝益腎固澀;太子參補氣健脾,養陰生津,以后天養先天。全方寓瀉于補,俾邪去而補藥得力。故該方對于再發性尿路感染辨證為脾腎虧虛型的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兩方組方嚴謹,諸藥相伍,標本兼顧,正氣得固,邪氣得驅。邪去則諸癥除,正強則邪不戀。
3.1 靈活辨證,方從證立 該病病因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或病久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所致,其病位在腎與膀胱。辨證應首先辨明其類別,再辨證候之虛實。一般而論,初起和急性發作期多屬膀胱濕熱實證;病久正氣虛弱,邪氣濕熱未盡,多為正虛邪戀的虛實夾雜證。以尿頻而短,小便澀痛,欲出不盡,尿色黃,腰酸痛,午后低熱,手足心熱,口干舌燥,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或滑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辨證為陰虛濕熱;以小便頻數,溺后余瀝,小腹墜脹,遇勞則發,腰部隱痛,頭昏乏力,面足輕度浮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或沉細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辨證為脾腎虧虛。
3.2 扶正祛邪,標本兼治 淋證治療不當易閉邪留
寇,導致濁邪黏滯不去、留久而不降,阻礙氣機運化,耗傷人體正氣。同時,患者長期濫用大量抗生素或苦寒敗胃之品,易傷及脾胃,或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不能耐受對其有刺激的抗菌藥或甘寒清利中藥,導致脾失健運,運化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機升降失調;影響津液代謝,聚水生濕,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邪熱勢必傷及陰液,而且長期大量使用利水化濕藥勢必耗傷津液,導致陰津不足或陰虛火旺。此階段應注重扶正不礙邪,健脾益腎而不急于清熱利濕。脾健,則扶助正氣,驅邪外出。再發性尿路感染患者都存在免疫力低下的狀態,中醫亦認為腎虛在尿路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中醫通過滋陰、益氣、溫陽、補腎、健脾等辨證治療,使患者陰陽平衡,達到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3.3 個人預防調養 1)平時多飲水,以促使排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促使細菌和炎癥滲出物及早排泄,減少細菌在尿路的繁殖,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2)注意局部清潔。囑患者注意會陰部衛生,用清水清洗會陰,不亂用肥皂、洗液等,注意經期衛生。已婚女性尤其在性生活前后要進行清洗,盡量降低細菌繁殖的機會。3)保持情緒舒暢。再發性尿系感染反復發作,患者會處于一種緊張、焦慮無奈、怨恨的狀態中,這時常常要勸告患者,保持情緒舒暢,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4)積極鍛煉身體,以增強機體免疫力。再發性尿路感染的患者多伴有全身抵抗力下降的狀況,這就使細菌有了繁殖的機會,經常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正氣足則邪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