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韞緹
(陜西省西安水文局 陜西 西安 710100)
渭河滋養著關中平原,是陜西的“母親河”,域內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然而,渭河又是陜西的憂患,水污染極嚴重,威脅用水安全,成為制約關中乃至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據2007年監測資料,渭河寶雞峽以下干流全河段均為Ⅴ類和劣Ⅴ類水質[1],枯水期河道全是污水,屬重度污染,已成為關中地區的“露天下水道”。其主要污染因子為溶解氧、高錳酸鉀指數、生態耗氧量、氨氮、揮發酚和石油類,不僅魚蝦早已絕跡,水草也無法生存。2010年上半年,陜西省環保廳向沿渭寶雞、咸陽、西安市發出共200萬元[2]的“環境罰單”。“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草絕跡、80年代魚蝦斷代、90年代水質越來越壞”,是人們對上世紀50年代以來渭河水質變化的形象總結。西安草灘渭河老渡口一位年高八十的老農說,他家祖上世代都以捕魚為生,上世紀50年代他也以捕魚為業,每天都能捕獲幾十斤,70年代還可捕到一些小魚小蝦,現在什么都沒有了,水污得水草都不生,更不能澆莊稼。他抱怨守著渭河無水可用,望河興嘆:“渭河水污染,何年才能治好?”
水資源、水環境是一個多維、復雜和龐大的系統,渭河水污染成因有多方面因素。
(1)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環境效益,廢污水排放量大,加之監管不力,造成渭河水污染加劇。
長期以來,陜西在工業生產方面一直沿襲低投入、高耗水、高污染的“一低兩高”發展模式,尤其近30年來,造紙、化工、化肥、農藥、印染和煉油等“十五小”企業發展很快,在渭河兩岸星羅棋布,最多時達500多家。據統計,全流域廢污水年排放量達7.9億t/a,85個排污口以串珠狀沿河連續分布,90%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形成嚴重的點源污染。在農業生產方面,片面追求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產量增長,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渭河流域農田每年畝均施用化肥128kg[3]、農藥0.28kg,又形成嚴重的面源污染。在服務業和城鄉生活方面,城鄉普遍缺乏污水、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隨便棄置,大多隨水進入河道或下滲,造成了對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水質惡化,渭河水體在枯、平水期間已喪失使用功能。
(2)水價偏低,水價經濟杠桿作用失效,導致人們缺乏惜水和環保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大鍋水”弊端,水價偏低,以西安市石砭峪水庫為例,其出庫水價僅為0.10元/m3,其他市縣甚至存在比這更低的水價。過低的水價淡化了人們的惜水、節水和環保意識,更弱化了企業和用水大戶進行污水處理回用和節水的動力,尤其是當污水處理設施投入和運行成本以及節水改造成本高于用水成本時,寧肯多排放、多用水,也不愿意投資搞污水處理和節水改造。有些已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多處于半運行狀態,有人檢查時開,無人檢查時關;有的建成后因運行成本高長期閑置不用,有的只建不用。未建污水處理設施的,大多偷排污水,搞“隱形”生產,白天停產,夜晚生產。
(3)管理粗放,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執行力低下。
多年來,由于“多龍管水”,導致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執行力低下。水資源與水環境、水量與水質、供水與排水、排污與治污,幾個“婆婆”都在管,政出多門,各行其是,目標不一,效率低下。導致管水量的不管水質、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排污、管排污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污水處理回用等現象,“婆婆越多越添亂,誰都想管,誰也管不好”。加之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和企業的不良趨利行為難以監管,盲區、死角和漏洞多,以致超標排污、偷排污水和“隱形”生產屢禁不止,水污染愈演愈烈。2010年11月29日,《山東商報》就曾報道了樂陵市環保局與污染企業“同吃一鍋飯”[4]的問題,靠罰款養隊伍,造成了對水污染的縱容,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和質疑,愈治愈污的地方是否都有些貓膩?可見,水環境保護機制,應當改革。
胡錦濤同志2006年1月9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強調指出:“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帶動生產力質的飛躍,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環顧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近百年來的快速發展和上海、深圳等地近30年來的經濟崛起,創新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以為,渭河水污染形勢嚴峻,傳統的治污、管水思路和固有模式受到挑戰,顯得乏力,一定要創新思路,采取多種綜合配套治理措施,科學治污、管水。
(1)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走人水和諧共處的路子。
主要措施依據有:①渭河流域缺水,生態環境脆弱,但科技實力強,應優先發展以高新科技為主要特色的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和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淘汰“一低兩高”和“十五小”企業。②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嚴禁超標排污,倡導清潔生產和無害化排水。③強化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應機制,確保用水安全。據悉,渭河流域原有148家造紙企業中將關閉73家,西安市近期則關閉了9家造紙企業。
(2)加大治污力度,完善三大支持系統和兩大保證體系。
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渭河水污染嚴重,既有資金不足,也有認識不足、監管不到位和法規不健全等方面因素。因此,加大治污力度,必須從完善三大支持系統和兩大保證體系著手。
三大支持系統。一是資金支持系統:①加大財政對水污染防治費的投入,參照發達國家經驗,應增加到占GDP的5%。②征收水污染防治費,按社會勞動力人口、收入和消費水平確定不同的標準。③在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城市社區,可參照美國經濟學家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探討市場化的募集水污染防治費的辦法,即BOT治污模式,市場建廠(污水處理廠)、政府建網(監控網點)向市場化運營方式。二是工程支持系統:參照發達國家經驗,在城鎮按10萬人建一個污水處理廠的比例,增建污水處理廠;在農村因地制宜開發氧化塘和土地處理系統。三是科技支持系統:進行預防性研究并提高水污染防治的科技含量,如水質自動監測和預警技術、物聯網海量集成技術,以及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污水處理技術,建立渭河水質自動監測站和在線監測網絡平臺。
兩大保證體系。一是法律保證體系:制定便于操作和統一管理的水資源、水環境法規,強化依法治污、管水,加大對重大水污染事故罪的懲治力度。二是防治保證體系:①實行水量、水質統一管理,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一體化監管體系;②改變末端治理為源頭治理,強化監控,嚴集違規、超標排污。
據悉,陜西省政府制定了渭河治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在2008年至2010年十一五期間,渭河流域所有市、縣、區要全面建設污水處理廠,實現污水達標排放;第二步實施“引漢濟渭”調水工程,2015年完成,年調水量15億m3,增加渭河生態用水;第三步在渭河兩岸大量植樹造林,控制水土流失。
(3)在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強化水污染治理執行力。
水資源既有流域的自然屬性,又有區域的使用屬性,只有強化水資源水環境統一管理,強化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執行力,才能充分運用水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建立與水資源、水環境相適應的水利工程及經濟社會體系,實現水資源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現行的分割管理體制,人為割裂了水資源、水環境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以及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內在聯系。鑒于此,必須在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強化水污染治理執行力,從制度上理清有關部門在水資源、水環境方面的管理職責,水務部門應負責水資源的統一管理,以保證水量水質安全為工作目標;環保部門應負責排污監控與污水處理,以保證達標排放為工作目標;建設部門應負責供、排水管網的規劃建設,保證用水、排水設施的合理布局為工作目標。值得一提的是,鑒于水價偏低,人們惜水、環保意識淡薄,建議調整提高水價,發揮水價的經濟杠桿作用,喚起社會大眾的惜水、環保意識,形成社會合力,強化水資源、水環境保護。
值得慶幸的是治理渭河水污染目前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且得到了中央和陜西省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隨著渭河兩岸污水處理廠的陸續開工建設和“引漢濟渭”調水工程的啟動,讓人們對渭河的未來充滿向往和期待。“一泓清波,烏歡魚躍”的古時美景將會重現,渭河治污有盼頭!陜西水利
[1]趙潔,加強水資源監測 為“引漢濟渭”提供可靠保障 [R],第二屆渭河論壇,西安,2008.10.27.
[2]200萬元罰出治理新路子[N],西安,陜西信息報,2010.8.25.
[3]張亞平,陜西水問題研究[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9.
[4]“失職獲罪還留任”折射環保監管暗傷[N],濟南,山東商報,2010.11.29
[5]奮斗五年讓渭河“換臉”[OL],北京,中國網,200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