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5月20日環境保護部舉辦的“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成果交流會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活動”上,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說,經十幾年努力,我國生物多樣性相關法律體系已初步建立,保護機制逐步完善,生物多樣性基礎調查、科研和監測能力得到提升,生物就地和遷地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李干杰說,今年是我國全面推動實施2011—2030年《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的開局之年,也是2011—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的啟動之年,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森林與生物多樣性”,共同的目標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李干杰強調,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重要任務之一,《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也特別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4種類型之一,并在限制開發區中劃分出8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類型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國家總體發展定位中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李干杰透露,去年我國成立了由25個部門為成員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國家委員會,制定了活動方案,組織實施了系列活動。2010年9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明確了3個階段性戰略目標、8項戰略任務、10個優先領域、35個優先區域、30個優先行動和39個優先項目,成為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綱領性文件。
據悉,“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是目前為止歐盟資助的最大規模海外生物多樣性項目,已實施了五年多。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莊國泰在會上透露,中歐項目在12個領域共取得了50多項標志性成就。其中,促進了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環評進程,創新生態補償新模式,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2009年2月,我國正式啟動了五大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戰略環評工作。”莊國泰說,在中歐項目支持下,環保部將生物多樣性納入了其中的北部灣和成渝兩個區域戰略環評,實現了首次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國家重點產業發展戰略環評。中歐項目還在四川省甘孜州開展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礦產資源開發和旅游開發規劃環評工作,結果已被當地政府采納。
“中歐項目還對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生態補償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嘗試。”莊國泰說,云南玉龍對農民被禁止利用野生植被資源的損失進行補償;廣西石灰巖地區對居民被禁止樵采,轉而使用其他燃料的額外支出進行補償等。其中,甘孜在國內首次引入當地寺院的資金注入人獸沖突補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