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點評 】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奶牛”,也就是形形色色的借口,走向成功就必須斷了你的后路,殺死你的
《誰殺了我的牛?》這本書是從一頭奶牛的故事開始的。
有一位睿智的老師,給學生傳授成功秘訣的第一課,就是帶著學生長途跋涉,讓學生親眼目睹,是什么妨礙了人們成功。在一個貧窮的鄉村里,他們找到了一所最破舊的房子。不足14平米的地方,竟然住著八口人。父親、母親,四個孩子,還有爺爺奶奶。他們個個蓬頭垢面、面黃肌瘦、破衣爛衫、無精打采,看來,不僅人窮,而且志短。
家里有一頭奶牛,雖然并不算什么,但它卻是這個家庭日常生活和活動的中心。它是使這一家人不至于陷入赤貧的唯一財產。在那樣一個荒涼貧瘠的地方,有如此備受重視的資產,還可以博得鄰居的尊重。
師生二人在那里住了一晚。第二天,離開之前,老師突然從隨身攜帶的刀鞘中拔出一把匕首,殺死了那頭奶牛。學生大惑不解,問老師殺死牛的原因,老師什么都沒有說,學生也只好跟著他走了。
一年之后的某個下午,老師突然提議再次回到那個小村子,去看看那戶人家過得怎么樣。學生也一直放不下那件事,那家人到底怎么樣了?于是,就跟著老師去了。
兩個人到達了原先那個村莊,卻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座破房子。代替它的,是一座嶄新而漂亮的房子。學生認出來,男子正是一年前留宿他們的那個人,但是他卻與從前完全不同了。他穿著干凈的衣服,渾身上下整整齊齊,臉上洋溢著燦爛的微笑,眼里閃爍著活力。男人請他們進門,并從他們離開的那一天開始講起。一些壞人,或許是因為妒嫉他們的稀有財產,殘忍地屠殺了那只可憐的牲口。男人感嘆說:“一切都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失去那頭母牛,讓我們睜開了雙眼,看到了嶄新而繁榮的生活。”
至此,學生終于明白了,這就是老師想要傳授的課程。奶牛的死,實際上,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樣,是那一家人生活的終結,而恰恰是他們充滿了機遇的新生活的開始。
在生活中,我們許多人就是這樣,擁有一份我們并不喜歡的工作,而這份工作甚至都無法滿足我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當這份你不喜歡的工作還允許你維持生計,甚至還能讓你享受一些小小的愉悅時,你就會很容易落入“小富即安”的陷阱當中去。
一個人甘于平庸,最大誘因就是那些“奶牛”的存在。“奶牛”的寓意就是所有的借口、托辭、理由、那些看來合理化的解釋,正是它們將我們與平庸生活捆綁在一起,阻礙了我們去追求理想生活。除非你肯拋棄它,否則你終生都會是固步自封的受害者。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奶牛”,也就是形形色色的借口,走向成功就必須斷了你的后路,殺死你的“借口”,同時也需要“置借口于死地而后生”。而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找到這些“奶牛”。
一號奶牛:安于現狀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有取得大成功,只是平平庸庸地過著。其實,不是他沒有成功的機會,而是他的潛意識中有一種錯誤的認為:我不前進,我也不會落后。他們說得最多的是:
“我很好。很多人的情況比我還糟。”
“我討厭我的工作,但是我不能抱怨……至少我還有一個工作。”
“我的成績只是剛剛及格,但至少還不算失敗,或許,我該接受自己沒有別人聰明這個事實了。”
如此種種,就是安于現狀,但是人們選擇了一個相當美好的詞來安慰自己:知足常樂。選擇了安于現狀,就是選擇了甘于平庸。因為它讓你感覺自己還算不錯并滿足于現狀,所以就覺得沒有必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從而接受那些你原本不能忍受的情況和環境。成為耐高溫的“青蛙”,這恐怕是一種“職場安樂死”。
知足難長樂,小富難久安。很多人在物質上、在業績上小富即安,有了一點小財富、取得一點小成績,就躺在上面睡舒心大覺,享受一時的風光,結果,被一個又一個的后來者追上,最終被淘汰出局。
成功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在于打破現狀;失敗的因素也很多,關鍵的是安于現狀。所以,不安于現狀才會有更好的現狀。
可是有人要說了,安于現狀要倒退,不安于現狀又很累,那到底該怎么辦呢?書中沒說,我倒是有一點經驗與大家分享。叫作“721法則”:7分知足,給自己開心的理由;2分不知足,讓自己奮斗的空間;1分知天命,給自己有留一分清醒。絕不追求完美,也絕不放棄對美的追求。
二號奶牛:錯在別人
《誰殺了我的牛?》告訴我們,通常人們身上還有一頭奶牛,這號奶牛的潛意識總是認為:“不是我的錯”。比方,他們總是說:
“我在自己的職業生涯當中一無是處,是因為我每次跳槽,都碰不到賞識我才華的老板。”
“雖然我沒能上大學這是個事實,但我自己做得還不算糟。這都怪我的父母,他們沒有遠見讓我接受高等教育。”
“我不能成功是因為我的另一半不支持我做任何事。”
有個叫做路易斯·韋加斯的年輕人,他一直想擁有自己的生意,可是,每一次開始新的計劃時,家人朋友卻總是勸他:別傻了!不要拋棄現在的工作,開始新的冒險。你對做生意了解多少?
回過頭來看,路易斯當初遲疑不決,久久沒有邁出創業這一步,真的是親人朋友的建議錯了嗎?說白了,這不過是一個借口。他們總是將不好的結果歸咎到別人身上,沒想到卻是自己造成的。他們的口頭禪是:“我是他的錯”。
為什么要殺掉“錯在別人”這頭奶牛呢?他人的批評不應該成為你遭受挫折的理由,除非你愿意把別人的評論看得比自己的意見或自我形象還重要。
三號奶牛:我不擅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
你知道,我對那類事情向來不在行。
我想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
小時候養成的壞習慣是很難糾正的。
從心理學上說,這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叫做心理暗示,它是指人們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從心理機制上講,心理暗示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這項內容。
在本書中,作者也講到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卡米洛#12539;克魯茲問一個年輕人,問他是否是三分線外的投籃高手。年輕人毫不遲疑地回答,“噢,我不是,我不擅長打籃球。”年輕人對自己的籃球技術根本不看好。于是,卡米洛問他:“你是否嘗試過呢?”“不,從來沒有。”“那你怎么知道你不擅長呢?”
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些人,因為自己沒有嘗試過,就假設自己對某件事不擅長。這就是所謂的“畫地為牢”,當你不斷地暗示自己“我不擅長”時,你其實就是給自己設了限,將自己禁錮在了某種范圍內,難以逾越。其實,你不是不擅長做那件事,你只是不擅長以那樣的方式去做而已。當你說出“我不擅長”時,不妨想象一下,自己正身處許許多多的門之中,那些門都是緊閉的,你不知往哪兒走。其實,很多門都是虛掩的,只要你輕輕一推,大門就會打開。
思卓點評:學屠龍不如學“屠牛”
《莊子#12539;列御寇》:“朱漫學屠龍于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意思是說:有位姓朱的富二代,不甘心坐吃山空,拿出全部的家產,拜一位高人叫做支離益的人為師,去學屠龍術。學了整整三年,錢沒了,本領學到手了。可是用不上,因為天下根本沒有龍。不過別急,如果我們跟卡米洛#12539;克魯茲去學,那是相當有用的,牛是有的:成功真正的敵人并不是失敗,而是平庸——那些得過且過的想法,那些似是而非的借口。
在書中,克魯茲總結了五招“屠牛”術:
第一招:找出你的“奶牛”;
第二招:判斷每頭“奶牛”背后隱藏的想法;
第三招:記住你正為你所擁有的每頭“奶牛”付出的代價;
第四招:列出擺脫“奶牛”后體會到的好處;
第五招: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學會了“屠牛”術,如果不行動,牛就不會死。伊莎貝爾,六十歲出頭,剛到美國,一直在找工作。她對自己很難找到工作有一大堆的理由。比如,“我不太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我年紀太大了,沒有公司愿意雇用我”、“沒有人會愿意雇用一個帶著濃重口音的六十歲的老婦人”。她喋喋不休地跟卡米洛#12539;克魯茲講述自己的求職問題,年齡太大,所以找不到好工作。但是,當克魯茲問她都去過哪里找工作時,才知道她只應征過一家公司,也就是說,她只是被一家公司拒絕過而已。
當伊莎貝爾再次問克魯茲“我該怎么做?”時,克魯茲告訴她,“首先,不要再提那個經歷了。第二,繼續找工作,直到你被拒絕了一百次以后,我們才承認你的求職是完全失敗了。那時你再回來找我,我們會一起想出不同的策略。”三個月過后,克魯茲收到伊莎貝爾的好消息,只被拒絕了兩次,她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并且在那工作了兩個半月,做得很開心。伊莎貝爾獲得了新生。
是的,當牛不見了,成功就出現了。
『 點評人簡介 』
楊思卓:
北京大學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中商國際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思卓院長是中國著名的培訓管理專家,最近10年來,以深圳特區為試驗基地,致力于管理創新的研究與應用,幫助政府和企業解決管理難題,被業界譽為 黑鉆顧問 ,成為國內首批獲得權威機構ICMCI認證的國際咨詢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