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
為了提升會議和交流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公司和組織引入第三方人員來引導會議。在這種方式中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引導者(Facilitator)。引導者來主持會議,管理會議的會談過程,但不參與內容的討論,也不去評判和影響會議的結果。引導者聚焦在會議如何開得最有效,他不向參加者提供他個人的想法,而是向大家提供系統的、結構化的會談過程和工具;引導者不會去贊同某個觀點,而是要確保每位參與者的心聲能夠被其他人聽到;引導者不對會議結果作決策或者發號施令,而是支持參與者厘清自己的努力目標并制定出自己相應的行動計劃。
越來越多的組織在會議中采用了引導者這個角色,提升了會議效率和成果。
什么是引導
引導是一種領導力風格,而無須大權在握。引導者的工作就是促使他人承擔責任(主動擔當)。
引導者的角色有點類似于裁判,他不是上場的球員,他的工作就是觀察大家的互動,而不是參與其中。引導者的工作就是控制過程,引發互動與總結。總之,引導者就是要促使參與者自己確定目標并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
引導者做什么
引導者對于團隊而言,有以下貢獻:
·協助團隊明確總體目標,并制定出具體細分目標;
·協助團隊成員厘清自己的需要,并制定行動計劃去滿足這些需要;
·為團隊提供決策流程,幫助團隊節約時間,做出高質量的決策;
·確保團隊的討論高效,不偏離主題;
·協助團隊對討論做準確記錄;
·幫助團隊掌握會談過程和工具,使大家協作更加高效;
·團隊每位成員對相同事物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想法,這往往是基于大家有不同的前提假設,引導者的作用就是讓大家把各自的假設呈現出來,彼此核對,有利于達成共識;
·支持團隊成員評估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掌握新的團隊溝通技能;
·促進團隊共識,確保每個人的意見都被考慮到;
·支持團隊,管理好團隊成員之間的人際互動能力;
·給團隊提供必要的反饋,幫助團隊做出適當的調整;
·在團隊協作過程中,輔導團隊解決沖突;
·幫助團隊進行有效的溝通;
·幫助團隊有效地利用內部和外部資源;
·創造和維護一種積極、正向的氛圍,促進團隊成員之間更有力的協作,實現團隊目標;
·引導大家分擔責任,激發團隊中每個人的領導力;
·培養團隊成員的引導技能。
總之,引導者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高團隊的合作效能。
引導者應擁有怎樣的信念
引導者相信“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也就是說,集體的智慧要強于單個個體。引導者是團隊中的催化劑,引發大家的積極投入和參與。
引導者必須堅定地相信:
·每個人都是聰明、智慧的,有能力且有意愿想把事情做好;
·集體可以比個人做出更好的決策;
·每個人的想法都有相同的價值,不論他們的職位高低;
·人們對自己參與制定的計劃更有承擔的意愿;
·相信參加者會對所做出的決定承擔責任;
·如果提供合適的工具和流程,人們是能夠解決彼此之間沖突和矛盾的;
·團隊的互動過程,如果設計得合理,一定可以得到成果。
以往我們一提到領導,就會想到在會議桌邊那個最重要的人,而引導者會把參加者放在第一位。在引導者眼里,參加者最重要,他們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做出決策,制定行動計劃,并為收獲成果負責。引導者要做的就是為大家在合適的時機,提供合適的會談方法和工具;從另一個角度講,團隊引導就是把責任從團隊領導者那里分散到團隊成員身上去,從管理層分散到員工層。引導者就是管理“過程”的人,而參與者是負責“內容”的人。
團隊引導的技能與工具
作為一個團隊引導者,需要掌握很多核心技能(Core Practices)與方法,在這里方法主要是指過程性工具(Process Tools)。
核心技能是引導者必須掌握的,體現在整個引導過程中的每個引導行為中,包括:

引導者還需要過程工具箱,這都是些結構性的引導步驟,理解和運用這些工具是引導者必備的能力。在第8章將詳細介紹如何利用每個工具進行一步步的引導。

核心技能概述
無論你引導怎樣的會議或工作坊,要堅持靈活運用以下核心技能。
·保持中立。引導者的工作是關注和引導團隊互動過程,而不參與內容的討論,引導者不要把自己個人的意見摻和在引導過程中,引導者要把決定權留給參加者,而不要掌握決定權。
·積極聆聽。對引導者的聆聽能力要求很高,在聽的過程中放下自己的評判,在聆聽過程中引導者的肢體語言也在表明對對方的關注,而且還要保持目光的接觸。引導者能夠運用目光對講話的人表示肯定,也能對不善發言的人給予鼓勵。
·提問。善于提問是引導者的重要能力。通過提問,可以檢測參加者觀點背后的假設,也可以用來引發大家的參與,或是通過問題收集信息,也可以用來探究盲點。有效的提問能夠幫助大家穿透事物的表面現象,而達到其本質。
·復述。在團隊引導過程中,引導者不斷地通過復述的方式澄清講話者的真實意圖。復述是把發言者剛剛講過的話再重復一遍,一方面是向對方確認他的話被聽到,另一方面也是讓其他人更加明白地知道發言者的意思。
·確保不偏離主題。為會議討論設定規則,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某個討論的環節,有時會請某個人做計時員。當有人跑題的時候,引導者會溫和地指出來,把偏離主題的議題記在一張寫有“停車場”的白板紙上(貼在會議室的墻上),意思是這個議題被記錄下來,如果會議主題討論結束后還有時間,就可以談這個議題,或者以后再找時間交流。
·給予和接收反饋。引導者常常要在引導過程中“舉起鏡子”,給予參加者回饋,幫助他們看清楚自己和彼此,并根據引導者的回饋做出調整。引導者也常常向會議參加者征求回饋,了解大家對會議節奏、過程和內容的感受和看法。
·厘清對方想法背后的假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常常只呈現自己的想法,卻沒有表達想法背后的假設,還常常默認對方也有同樣的假設,這會造成很大的誤解。引導者總是在厘清彼此想法背后的假設,促進彼此之間相互理解。
·收集大家的想法。在白板紙上記錄大家不斷冒出來的想法和最終的決定。引導者懂得如何整理大家的想法并能夠歸納總結,這些記錄是簡潔明了的,能夠清楚地被大家看到。記錄時要用發言人自己的原有表達,而不是引導者理解后的用詞。
·整合大家的觀點。把不同的想法進行整合,促進大家達成共識和承諾。當大家頭腦激蕩,互相在彼此想法上產生新的想法時,把這些想法記錄在白板紙上,形成集體的共同想法。
·歸納總結大家的想法。有經驗的引導者很善于對一大堆想法及時歸納總結,這種能力常常用在一個環節結束的時候。歸納總結是達成共識的一個重要方法。
如何有效提問
引導者要懂得在什么時候提出有力量的問題,這是團隊引導者的核心能力。
有效提問能夠引發大家的參與,鼓勵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個事件。雖然引導者角色中立,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轉化成提問的方式拋給大家。通過提問,引導者也能獲得大家對整個進程的回饋意見。
·有效提問。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有效的問題,也就是根據當時情境,選擇合適類型的提問,好的提問就能得到好的回應,把這個問題拋給需要回答它的那個人。
·以問作答。如果會議成員直接向引導者提問征求關于會議主題的一些意見時,引導者通常有三個選擇:
把這個問題轉提給會議其他成員,或者轉提給全體參加者;
如果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在座所有人的能力范圍,就把這個問題暫時擱置,承諾大家之后再找時間尋求答案;
聲明自己此刻摘下“過程引導者”的角色帽子,以一個專家的身份給出自己的答案。
回應參加者的想法。當引導者去贊揚某個參與者的想法的時候,就會失去中立性原則。在嘉許的時候,引導者要注意對每個人的參與給予鼓勵。引導者不要說“這個點子真好!”而是“謝謝你貢獻出這個想法”,這樣就做到對“過程”鼓勵,而不是對“內容”評判。
更多內容請見《引導》原著
[作者簡介]
英格里德·本斯
國際著名的引導者、培訓師和咨詢顧問,她在團隊引導、組織發展與團隊建設、沖突管理、員工與組織變革方面有25年豐富的實踐經驗。她曾獲得成人教育的碩士學位。目前她帶領的工作坊包括引導技巧、高級引導策略、引導式領導力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