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商》
『 悅讀推薦 』
在中國的歷史上,諸如晉商、徽商、粵商等商幫都曾經引領一段傳奇,但魯商卻較少為人提起。其實,魯商的光彩絕不遜于它們。這本書便以魯商中的知名企業如瑞蚨祥、盛錫福、張裕等為研究對象,剖析它們的經營智慧和管理理念,為今人所借鑒。
作者:山東商報社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價:28.00元
【 名家點評 】
我們回顧中國古代的歷史會發現,在獨特的國家治理模式之下,中國居然從來沒有獨立的工商運行體制,也因此從未形成獨立的商業倫理
這些年,我一直在進行企業史的寫作,而在這個過程中,緣于地緣的“商幫”概念讓我不斷有新的認識和理解。
所謂“商幫”,是對一個區域的民營資本集團的統稱,它既是一個經濟地理的概念,又是一個商業文化的概念。自明清以來,中國各地出現了諸多著名的商幫,它們是當時民營資本的最強代表,也完整地體現了當時經濟的主要特征。
中國自公元前七世紀開始,就逐漸演化成了一個國家資本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型國家,政權通過對關鍵性生產資料的控制來增加收入和體現控制力,在這樣的體制內,商幫文化是一個異端。到有清一代,圍繞著幾個重要的產業,相繼產生了幾個大的帶有明顯地域人文特征的商人群體,用托克維爾的話說:“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盡管他們并不情愿這樣做?!?/p>
在這些商幫當中,魯商可能不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遍考明清兩代的山東名人,鮮有聲名卓著的大商人和實業家。19世紀中葉,一個德國人曾做出這樣的評價:山東人就其精神來說,能成為好官吏,學問也精湛,卻不太適合于商業。這個德國人是一位地質學家,名叫李?;舴?,曾7次來華考察,在其著作《中國》中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
我基本認同李希霍芬的觀點。原因無他,齊魯是儒學的故鄉,山東人這種“不太適合于商業”的氣質很大程度上受到植根于這片土壤的儒家文化的影響。《論語·里仁》里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種對“利”的道德評判禁錮了商業基因的形成,并在隨后幾千年間都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手頭的這本《魯商:山東商幫財富之道》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對這片“不太適合于商業”的土地上誕生的魯商進行重新審視。穿越百年風塵,我們看到在晚清至民國間,魯商也以自己獨特的姿態開疆拓土、逐浪商海,成為構建近、現代經濟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們甚至發現,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魯商在經濟活動中頗具道德感和責任精神,他們表現出的理念之超前、視野之廣闊,使儒商風范盡顯無遺,讓后人心折。
但令人嘆息的是,這些參與構建近、現代經濟社會的企業后來多數在歷史的風塵中湮滅,幾無留存。這導致在我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始終有一個問題揮之不去:這是近代百年特殊國情帶來的困境,還是基于一個更長遠的歷史背景?
我們回顧中國古代的歷史會發現,在獨特的國家治理模式之下,中國居然從來沒有獨立的工商運行體制,也因此從未形成獨立的商業倫理。自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以后,在中央集權的帝國模式之下,歷代治國者形成了豐富的、中國式的行政模式和經濟治理經驗,與之相伴隨的,則出現了先盛后衰的工商文明。當中央集權形成之時,必是民間羸弱之際,而當地方坐大之時,又必然產生割據分裂的景象。中國所有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無一不是這一邏輯的具體表現。而在這一輪回中,工商經濟一次次地成了犧牲品和殉葬品。
中國近代,眾多企業依然宿命般承襲這樣的軌跡,總是間歇性乍現便凋落,一如曇花,讓人嘆息。
因此,當我看到本書所記述的魯商案例時,不免心有戚戚。書中記錄:瑞蚨祥在百年前便實行了股權激勵和開展連鎖經營業務,這些領先于時代的創舉無疑讓人心生無限感慨。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公司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生前曾說:“我創立沃爾瑪的最初靈感,來自中國的一家古老的商號。它的名字來源于傳說中一種可以帶來金錢的昆蟲。我想,它大約是世界上最早的連鎖經營企業。它做得很好,好極了!”這家被沃爾頓所稱許的“世界上最早的連鎖經營企業”便是瑞蚨祥。如今的沃爾瑪位列世界五百強之首,而瑞蚨祥的輝煌卻早已成為過眼云煙,一去不返。此等對比,令人唏噓。
在前言中,作者記敘了寫作初衷:一方面可以讓我們了解那個時代優秀商人的經營故事和商業智慧,并以此了解那個時代的商業乃至整個社會;另一方面也可以給當今的商界人士以啟迪和借鑒。
我想,這便是企業史寫作者的意愿,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明得失,縱如遠處的火把,亦可照亮前行的道路。
『 點評人簡介 』
吳曉波:
1968年生人,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EMBA課程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并獲得南方閱讀盛典·2009最受讀者關注的『年度十大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