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林躍平,美髯豐儀容,性豪爽,倜儻不羈。居北京,業書畫篆刻,以擅繪鐘馗名于世,好事者以“當代第一鐘馗”呼之,友朋私下議及,謂之日:當之無愧!躍平一笑,由之。初,人姑妄叫之,其姑妄聽之,后,人姑妄叫之,其心安理得聽之。再后來,干脆自刻一印:“當代第一鐘馗”,自此,“當代第一鐘馗”之雅號廣為藝林傳頌矣。
鐘馗的名氣,可謂婦孺皆知,這位終南山進士只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肝膽相照。北宋鑒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六《近事》中寫道:“昔吳道子畫鐘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發,以左手提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道勁,實繪事之絕格也”。自經畫圣吳道子描繪以降,為鐘進士造像者代不乏人,若:五代石恪、梁楷、孫知微、周文矩、黃笙;宋代董源、程坦、馬遠、高益、李雄;元代龔開、顏輝、錢選、王蒙:明代葉澄、戴進、朱見深、仇英、陳老蓮、閡真;清代蕭晨、金農、黃慎、羅聘、高鳳翰、華巖、高其佩、徐白齋、錢慧安、沙馥、任頤:近現代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黃胄、范曾、吳悅石等等,數不勝數。而風貌各異,筆墨萬變,各以其自家風貌領風騷于其所處之時代。
何以林躍平能當得起“當代第一鐘馗”的稱謂呢?先從數量說,林躍平自學畫以來所繪鐘馗作品幾近萬張,勤奮刻苦,積學功深,能夠切實做到“不教一日閑過”,才能有如此大的創作量。近萬張作品,說來容易,真正做到可謂不易,其對藝事之執著,可見一斑。其次從神態說,林躍平筆下的鐘馗大約有干余個不同的姿態,有張揚不羈者,有橫眉立目者,有怒目拔劍者,有跋扈囂張者,有酩酊大醉者,有偷閑瞌睡者,有怡然自得者,有郁郁寡歡者……各有各的神采,各有各的豐儀,直是創造出一個活生生的鐘馗世界!能有如此手段,自非一日之功,用造型高手謂之,當不為過吧。再從體裁說,林躍平筆下的鐘馗,展現在斗方、條幅、長卷、冊頁上,大者有丈二巨制,小者有巴掌大白描小稿,這些鐘馗各有各的事干,有殺鬼鐘馗、有讀書鐘馗、有嫁妹鐘馗、有迎喜鐘馗、有運財鐘馗、有坐轎鐘馗、有納福鐘馗、有送子鐘馗、有洗腳鐘馗,題材不一,伸張正義的主題不變,鐘馗的浩然正氣不變。偶爾也有醉酒狀,糊涂樣,也有摧眉折腰者,神情里流露出的那一點俏皮、一點詼諧、一點幽默,且是討人歡喜!至于個別鐘馗從眼神里透露出那么一絲淡淡的無奈,會心者自然一笑允之,此正所謂親和力者也,其讀者、其欣賞者看重的當也有這一點吧!最后從筆墨說,林躍平幼年學書,從顏魯公入手,及長得石開先生點撥,近段時間著力于黃庭堅行草、褚遂良陰符經、龍門二十品,線條功夫是經過了千錘百煉的,其線條深厚雄渾的質感自非泛泛學西洋美術者可比,難能可貴的是他能以草書線條入畫,營造出來的人物有種鏗鏘豪放的飛揚之勢,此種畫法,取法于梁楷、徐渭、黃慎,以及其鄉賢——仙游三家:李耕、黃羲、李霞,是傳承有序的,是在傳統里摸爬滾打練就出來的過硬本領。其用墨之法,更是大膽。作為中國畫大寫意水墨創作,用水的掌控能力可謂最難,林躍平的大膽用水使其線和墨更加自然空靈,更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表現力,更傳達出一種必然的偶然,偶然的必然之禪宗境界。你看他筆下的鐘馗水墨淋漓,水融墨洽,偶有設彩者,也能和他的線條、水墨融為一體,加上他自刻印章,長款題跋,好個神完氣足!
書如其人,畫如其人,能營造出鐘馗世界的林躍平是個有正義感的善良人,出了名的熱心腸。初來北京時,學畫于中央美院,時為生活所困。后,組織藝術部落畫家村,籌錢辦展覽,出報刊,售書畫,部落中的窮哥們共吃大鍋飯,于是碗里有了肉,樽中酒不空,其部落生存了三四年,其樂融融,怡然自得。當時,他們賴以生活的這些散碎銀子,大部分是林躍平四處化緣籌集來的。現在的林躍平自然今非昔比,已經有了大的、舒適豪華的工作室,有以其名字命名的藝術館,有專收藏其書畫印作品的藏家俱樂部,其創作和生活動態備受關注。
書畫以外,林躍平還長于篆刻,遠師秦漢,近追流派印,又得其師石開先生真傳,儼然小具自家面貌立于當代印壇。
林躍平的人物畫,除鐘馗之外,還擅長佛道題材,人物之外,兼攻花鳥、山水,是不折不扣的多面手I這也是當今畫壇少有的現象。
林躍平喜讀書,精研佛理,其取字十耳,富有禪意,他自己的解釋如下:
1、十:十方諸佛和十方無限延伸的無限力量。
2、耳:內心有無數的耳朵來聆聽和洞察善惡之聲,時時加以自勉自律。捕捉并感觸萬物的靈魂聲息,以覺師造化之功。
3、自取字“十耳”多年后,偶讀《華嚴經》,其中“十耳圓聽一切法門”,心為之一顫,冥冥中似有神明暗合之意,更為幸之!
愿我友十耳在藝術上勇猛精進,愿其筆下的鐘馗傳遍神州,浩然正氣遍布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