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不應被看做是單純的商戰技巧和軍事化管理的始作俑者,而應被視為一本極具有商業價值的戰略管理經典
兵法用之于管理古己有之,比如說孫武最初見到吳王闔閭,呈上兵法十三篇,但吳王怕他紙上談兵,要他小試一把,將嬪妃宮女組織成軍隊。孫武先殺兩個嘻嘻哈哈的寵妃,聲言“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立馬將宮女們編成了能赴湯蹈火的隊伍。雖然殘忍,但遵循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則——服從原則。
《孫子兵法》是一本具有商業價值的戰略管理書,從商業競爭的角度對戰略思想進行實踐性解構。如何贏得競爭,是管理者每天要面對的重要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全在《孫子兵法》中。《孫子兵法》就是我們獲得經濟利益的方法庫,其戰略思想對在現代商業競爭中的企業具有指導意義。
應該說,企業動態戰略能力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積累性學識,動態戰略能力決定因素或者說主要來源是形成這種能力累積資源的重要途徑,動態變化是新經濟時代的主要特征,是企業動態戰略能力獲得與保持的決定因素。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取勝,就需要不斷培養企業家戰略能力、動態能力、持續創新及其不斷學習并轉化為企業內部“核能”,企業最終持續發展。所以說,研究動態戰略能力的來源或決定因素,對企業在動態環境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孫子兵法》之于管理:“出口轉內銷”
《孫子兵法》成書于春秋時代,全書約6000余字,涉及管理學、戰略管理學等諸多領域,被世界各國公認為一部最具權威性的軍事戰略、哲學著作。
最早把孫子軍事謀略運用于企業管理的是日本人。日本軍人出身的企業家大橋武夫于1951年接管瀕臨破產的小石川工廠,把它整頓、重建為東洋精密工業公司,幾十年來一直生機勃勃,久盛不衰。其訣竅就在于是把《孫子兵法》的某些思想引入企業管理之中。他所著《用兵法經營》一書,總結了他以兵法原理經營管理企業的成功經驗,在日本企業界影響深廣,負有盛名。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日本許多企業、大公司都把《孫子兵法》當做經營管理的教材,學者村山孚說日本企業生存發展有兩大支柱,第一是美國現代管理制度,第二就是《孫子兵法》的戰略與策略。松下幸之助公開宣稱《孫子兵法》是其成功的法寶,把孫武供奉為天下第一神明。索尼的創始人井深大也說公司的發展壯大就是運用了孫子“以正合,以奇勝”的法則,出奇制勝,不斷創新。不少企業家還把《三國演義》當做形象化了的《孫子兵法》,日本很多企業管理層員工愛讀《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日本最早出現了“兵法管理學派”,當時中國還在搞文化大革命呢。后來美國、歐洲也跟進,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也把《孫子兵法》當做管理教材,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形成氣候。
美國人對孫子的軍事理論運用于企業管理,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美國學者在所著的有關企業管理的著作中,極力推崇《孫子兵法》的管理思想。著名管理學家喬治在《管理思想史》中強調:“你想成為管理人才嗎?必須去讀《孫子兵法》!”美國企業家、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羅夫·史密斯,自稱他的經營之道來自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孫子兵法》,并運用它的理論在公司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香港、臺灣,也有不少人在研究用《孫子兵法》來進行企業管理的問題。
孫子兵法與戰略管理
戰略是什么?國內外都有不少專家和學者在研究。戰略管理(Strategy Management),“戰略”一詞的希臘語是strategos,意思是“將軍指揮軍隊的藝術”,原是一個軍事術語。
1996年在《哈佛商業評論》11月號上,發表了哈佛大學邁克爾#12539;波特教授的《什么是戰略》,后來這篇文章被商業界譽為是與杜拉克《經營之道》齊名的“管理史上的奠基之作”。
在這篇文章中波特指出“所謂戰略就是創造一種獨特、有利的定位,涉及不同的經營活動”。同時,他還認為“定位”是戰略的核心,與時下流行的外包、全面質量管理和流程再造不是同一回事,企業的戰略只有三條通行方法:成本領先、差別化和專一化。
而另一位管理大師定位之父杰克#12539;特勞特認為戰略并不體現在市場,而是指企業如何在顧客心智中建立地位。他也認為定位是戰略的核心。
其實,2500年前中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就從戰爭的角度出發,系統性地闡述了競爭戰略思想。孫子把戰爭上升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戰略高度,指出競爭是建立在力量對比基礎上,揭示了力量生成規律以及競爭的客觀規律是強勝弱敗,即現在我們所說的比較優勢,并揭示了力量發生作用應當遵守的“避實而擊虛”的戰略原則。而要成功應用這一競爭規律還必須通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自保而全勝”、“先勝而后戰”、“出其不意”、“集中兵力”等競爭制勝之道來體現。
如果把戰略達成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原則看作是企業“硬件”的話,以下談到的內容無疑是企業的“軟件”。孫子認為“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面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將,五日法”。即能否達成戰略目標,只要從自身和競爭對手五個方面對比就可以知道,“道”就是政治;天”就是天時;“地”就是地利;“將”就是將領;“法”就是法治。
在這里孫子所說的政治就是民眾和君主一心,對企業來說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文化是生活中持續改變的力量,其創造的價值無法估計。
對于“天時”,孫子只是局限于指晝夜、晴天、溫度和季節等天時、氣象方面的情況。就現代戰略而言,我們不能僅僅理解為“天時”,而應理解為戰略形勢和戰略時機。我們必須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戰略時機,使我們的戰略發生決定性的轉機,從而迅速達成戰略目標,如果沒有抓住就有可能失去戰略的主動權,迅速嘗到失敗的滋味。
“地利”。孫子認為主要是指距離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坦、地域的廣闊或狹窄,這些有利或者不利于作戰。從現代的戰略角度來思考,“地”實際指戰略空間位置,即“地”不僅包括地理位置,還包括人文地理條件。
中國古代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大量的事實說明許多重大的危機和瀕臨絕望的險情,都是由于優秀將領處置得當,成功化解危機,轉敗為勝。在這一段我們所講的“將領”與孫子的有所區別,我們所討論的“將領”主要指經理人以下的管理者,這些管理者從戰略的整體來看,其可能只是戰略某一方面的執行者,但這一方面戰略的成敗與這個管理者又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把管理、執行戰略等各個方面的管理者組織起來,就可以稱之為團隊或者系統戰略執行團隊。我們所說的團隊是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不斷創造未來的組織。這樣的組織有五大特點: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共同的心智模式、擁有共同的愿望、團隊學習。
“法”是指軍隊的編制、管理方式和保障體系。就現代戰略而言,我們傾向于理解為企業的激勵機制。
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有了完善流程和戰略思想,顯然還不一定就會達到戰略目標,因為我們所要達到戰略目標的戰術必須要有人來執行,而且這種執行不是獨立的,是與企業所在的區域、行業有直接的關系的。那么,要知道我們的企業是否真的能支撐我們的戰略目標,就可從上面所談到的五個方面進行判斷,這五個方面是支撐整個戰略大廈的五大支柱。
《孫子兵法》與向軍隊學管理
對于中國而言,提起《孫子兵法》,自然會想到“軍事化管理”這個字眼。
“向軍隊學習”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很多企業的時尚。曾幾何時,軍事化管理的模式給諸多西方企業特別是制造型企業帶來了生產效率的大提升,也使這一管理思路日后成為不少中國企業爭相效仿的模板。
翻開中國企業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改變了中國人生活、創造了我們這個繁榮時代的中國創業企業家中,許多人都出身于解放軍: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華潤集團的寧高寧、萬科的王石、華遠的任志強、廣廈集團的孫廣信、科龍的潘寧、杉杉集團的鄭永剛、宅急送的陳平等等,可謂星光燦爛。
當然,軍隊并不是一片凈土,在這個組織中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盡管這樣,“有缺點的戰士依然是戰士”,這絲毫不影響它是世界上最優秀、最有效率的組織。然而,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不可能是適用于一切行業、一切情境的“萬金油”,當華為員工跳樓事件、富士康“自殺門”、本田“停工門”等一系列事件屢屢拷問管理者思維模式的時候,如何用一種更現代、更多元的思路管理團隊就成為現今擺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嚴竣的課題。
軍事化管理一旦走向了極端的一面,其副作用也會表露無遺,比如強勢管理帶來的專制、死板與思維僵化。軍隊的定律是無條件執行上級的命令,要求士兵在行動中忘記自我意識,使整個團隊發出一個聲音,做出統一行動。這樣的模式在執行粗放式的、可以量化的工作時的確行之有效,但同時也會造成員工創新意識的喪失。正如ATT公司一位前總裁說過的那樣:“我能強制性地讓我的員工都在早上七點準時上班,可我能強迫我的科學家、工程師產生靈感、激發出最創新的概念嗎?”
日本曾是最熱衷于軍事化管理的國家之一。在短缺經濟時代,軍事化管理模式成為日本經濟的加速器。然而隨著后工業化時代來臨,這種單一管理模式的弊病就很快顯現出來了。“日本制造”盡管可以被打上質量過硬的標簽,但普遍被認為創新不足,缺乏足以引領世界潮流的產品。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管理模式給日本員工帶來大量的“后遺癥”,如過勞死、自殺率的居高不下。
在嶄新的商業時代,競爭已經不再單純是資源的競爭、知識的競爭,而是思維智慧的競爭。我們對《孫子兵法》的領悟不僅僅止于知識,更在于掌握孫子兵法中的東方思維方式的精髓。
通過將東方思維與西方商業理念的對比,進行前所未有的思維碰撞,并在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對比、碰撞中,全角度地激發我們的商業思維及創造模式,從而更深層次的領悟新商業時代的駕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