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獲得普利策傳記獎的作品里,這位率領《華盛頓郵報》度過五角大樓文件和水門事件等危機時刻的傳奇女性,講述了她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因其所涉及的諸多事件以及講述過程本身所體現的勇氣、坦誠和高尚品格而顯得非比尋常。
凱瑟琳#12539;格雷厄姆把她的自傳命名為《個人歷史》,很顯然,這是一個低調的書名,因為這部自傳不僅僅是一個女人的個人歷史,也不僅僅是《華盛頓郵報》的歷史,更是一部角度獨特的美國近現代史。
從媒介經濟的角度看,《個人歷史》展示了世界主流大報決策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書中詳細介紹了《華盛頓郵報》如何由一家瀕臨破產的報紙挽狂瀾于既倒,逐步成為美國市場中最成功的報紙之一。
《華盛頓郵報》真正上路,是在禮聘到一批第一流的辦報專家之后,通過從其他成功報紙挖角,組成了一個精銳的團隊,從而把報紙的產品質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按照規范的企業經營原則運作,終于奠定了它在美國報業中高高在上的地位——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或文化上。名牌院校出身、高智商、超常業績,《華盛頓郵報》的骨干力量基本上都符合這三個條件,歷史一再證明,要辦成主流大報,所依賴的隊伍必須是優質的人力資源。
這部書同時也是一位年輕女子學習并實踐新聞傳播業的自述,格雷厄姆從高中時就為《華盛頓郵報》當送信員與通訊員,后來在家庭變故中沒有精神準備就成為該報的老板,經過長期努力,借助該報干將的忠心輔佐,成長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報業主管之一。
凱瑟琳自己在書中說到,“我不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斗士,我討厭爭斗,但在別無選擇的時候,我也有能力去戰斗”,對于一個出生于鐘鳴鼎食之家、被迫闖入新聞界并獲得巨大成就的女人來說,這句話可能是一個最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