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權力制衡避免或糾正致命錯誤的社會管理機制,同樣適用于小企業
與國企相比,民營企業就像無依無靠的民工;而創業期的民營中小企業,就像出生在民工家庭的早產兒,隨時都有生命之虞。據說中國有4000萬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但平均壽命卻只有區區3年。創業期企業命運多舛,似乎是全球性的不治之癥,國外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
為什么創業期的小企業如此讓人揪心?創業失敗的原因是創業者能力不足還是知識貧乏?在千頭萬緒捉襟見肘的創業期,有哪些是創業者必須做的,又有哪些是一定不能做的?到底有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小企業創業金科玉律呢?
“徹底拋棄過去的知識”
美國人Michael E. Gerber(邁克爾#12539;格伯)有著蹉跎拮據而又一事無成的前半生,40歲之后,寓居在妹妹家中的他突然浪子回頭般,最后創立了一家名為E-Myth Worldwide的小企業,為創業期的小企業提供咨詢服務。他的成名作《創業必經的那些事》雖然是十年前的舊作,但今天讀起來,依然讓人嘆服他的洞察力和鼓惑力:
我常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有什么東西是杰出的企業家們知道,而其他人卻不知道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的觀點與常規想法恰好相反。我的經驗告訴我,那些在商場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之所以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并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某些為他人所不知的秘訣,而是因為他們具有渴望了解更多事物的強烈求知欲。
我所接觸到的失敗個案中,大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企業的失敗并非因為其所有者對金融、對市場、對管理和運作等諸方面工作了解得不夠全面——即便他們不了解,要想學習這些知識,也并非難事——而是因為他們將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為他們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辯護的無謂的工作當中。而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所認識的那些杰出的企業家們則會不惜一切代價,徹底拋棄過去的知識。
這才是睿智的決定。
今天的國內中小企業面臨變幻繁復的市場環境,創業者宛如置身飛速旋轉的陀螺中。在他的身邊,專業技術在變,行業規律在變,社會關系在變,法律法規也在變;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創業者又是企業說一不二的舵手,掌握住企業成敗榮辱的航向。在我看來,時時面對新機遇而又步步危機、擁有絕對權力而又勢單力薄的創業者,特別需要開放心態和學習精神,特別需要擇善而從和自我否定。如果創業者自以為在自己一手創建的企業中可以為所欲為,自以為曾經取得的短期成績就是永遠不變的成功之路,這樣的創業者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滅頂之災。
如果有失敗企業病因診斷書,那么“固執己見”永遠名列前茅。不要說弱不禁風的小企業,就是曾經的天皇巨星也在所難逃。被公認為上世紀90年代最成功歐洲企業的Nokia,也是21世紀第一個10年最令人失望的公司。短短三年間,曾經的手機一哥利潤持續下滑,市場份額從接近50%跌落到不足30%,公司股價累計下跌67%,市值縮水77%;在Millward Brown Optimor發布的“2010年全球品牌排行榜”上,Nokia僅位列第43,比前一年下滑了整整30名。論及Nokia昨是今非的原因,美國《商業周刊》歸咎為“它一直都固執地認為,手機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話。而沒有意識到,用戶逐漸開始利用手機查看電子郵件、尋找餐館并更新Twitter信息”;CNN的評價是“Nokia在與美國運營商的合作中過于固執”,至于前任CEO康培凱對Symbian的過分崇拜和力排眾議更是眾矢之的。
就算是人才濟濟功成名就的Nokia都做不到“一貫正確”,更何況蕓蕓眾生。在我看來,小企業創業者的第一個敵人就是自以為是,以及隨之而來的自我膨脹和沾沾自喜。對創業者來說,也許你能經常看到員工貌似崇敬的眼光,經常聽到朋友貌似折服的贊嘆,但在你心中,永遠不能有“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的躊躇滿志,永遠要有“不惜一切代價,徹底拋棄過去的知識”的勇氣。
價值觀決定企業命運
創業者的自我否定精神是否意味著毫無定見?無力獨領風騷的小企業是否注定墻頭草般隨風而倒?在新困難新機遇層出不窮的草創期,創業者是否只能放棄曾經為企業未來描繪的美麗藍圖?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只能來自創業者的反躬自省。換句話說,你要創建一家什么樣的企業,先要看看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所謂價值觀決定命運,創業者的價值觀不僅決定自己的命運,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命運。正如Gerber在書中所言:
“在你確定公司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的是何種角色之前,你一定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什么才是我最珍惜的?我想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我夢想中的生活看起來是怎樣的,感覺起來又如何?我希望自己變成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你的根本目標。”
如果你最珍惜的是財富數字,如果你希望生意是生活的重要內容,如果你的夢想是躋身富豪排行榜,你的根本目標就是創建一個流芳百世的商業帝國。在這樣的價值觀指引下,你的企業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永不滿足,甚至貪婪、堅持不懈甚至偏執、力排眾議甚至強勢、高效果斷甚至盲目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在這類企業的創業期,結果比過程重要得多,業績比制度重要得多。作為企業的創業者,你的主要工作不是分析、計劃和管理,也不是提高客戶滿意度,而是一方面喋喋不休地暢想企業光輝未來,一方面身先士卒地摧城拔寨。一旦你封疆裂土的腳步稍稍停歇,就會看到麾下員工帶著上下游企業關系和新老客戶四散逃去。在我看來,過分強調財富目標、無法兌現利益分配是國內小企業創業者失敗的主要原因。
建立核心團隊宜早不宜遲
正如Gerber所言,大多數小企業創業者都是專業人員,例如廚師開辦的餐廳,工程師經營的IT服務站,裁縫成立的服裝廠。但任何一家成功的創業企業,無論規模多小,都同時需要創業者、管理者和專業人士三個角色。就算創業者多才多藝,一開始能夠同時兼任管理者和專業人士,但隨著時間推移,不僅每一個角色需要應對的工作日益繁復,每一個角色的專業技能也需要與時俱進。總有一天,創業者會感到不堪重負,需要有人分擔管理者和/或專業人士的角色。
從嚴格意義上說,受創業者委托擔任管理者和專業人士的人,都是創業企業的雇員,無論他們是否持有公司的股份。小企業能否安全度過創業期,能否在創業期后持續發展,創業者與管理者、專業人員等核心員工的共識和信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有句古話“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創業初期,企業百廢待興而又人手不足,一個人經常擔任多個崗位的工作,加上規章制度遠不健全,管理漏洞不勝枚舉,正是創業者和員工彼此發現、緊密溝通的黃金時期。在價值觀認同的基礎上,創業者有機會發現能力互補、品格互敬、承諾互信的優秀員工,進而委托他們負責管理者或專業人士的關鍵工作,逐步形成具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核心團隊。
在我看來,如果一家小企業能夠在創業期建立有能力、有品格、有信任的核心員工團隊,企業的運營效率和抗風險能力就會大幅提高;反之,如果小企業的創業者不能在創業期找到值得信賴的核心團隊,隨著企業的創業激情逐漸消退,創業者與管理者、專業人士的矛盾和猜疑會逐步擴大,企業夭折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小企業創業者盡管前途晦暗,卻具有至高無上的主導權。對大多數創業者來說,企業是他們擁有最大權力的組織體。權力意味著責任,也意味著濫用。大多數小企業的失敗,并不是創業者犯過錯誤,而是不能及時發現錯誤。通過權力制衡避免或糾正致命錯誤的社會管理機制,同樣適用于小企業。就算不能馬上做到創業者、管理者、專業人士“三權分立”,至少在創業者心中,可以保持自我質疑自我否定的勇氣,經常以旁觀者的心情審視企業和自我價值觀的差距,通過有意識地積極建設相互信任的核心團隊,實現對絕對權力的制約和糾錯。
[ 點評人簡介 ]
老黃:
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初。先上學,后當兵。1996年成立exchannel Consulting Co.為國內外多家企業提供品牌建設,產品營銷,公關關系咨詢服務。愛好跑步、讀書、旅游、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