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德語文學作品中,特別是現代文學作品中,出現了許多突破常規的寫作方法,如果讀者僅從語法角度去分析,很難深刻領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讀者必須要注意其修辭手法。德語的修辭手法多種多樣,其中,變換句式是一種重要途徑。本文就著重探討縮減和斷聯這兩種句式變換帶來的修辭作用。
關鍵詞:德語修辭;句式變換;縮減;斷聯
學語言的人都知道,確定句子結構的基本形式是研究語言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德語句子中,重要的基本形式概括起來不外乎是以下幾種:
1.主語—謂語:Die Glocken lauml;uten.
2.主語—謂語—賓語(四格):Der Küster lauml;utet Glocken.
3.主語—謂語—賓語(三格):Der Schlüler begegnet dem Lehrer.
4.主語—謂語—賓語(三、四格):Der Student schenkt der Studentin ein Buch.
5.主語—謂語—介詞賓語/狀語:Karl spielt mit mir. München liegt an der Isar.
6.主語—謂語—賓語(四格)—狀語:Ich lege das Buch auf den Tisch.
7.主語—系詞表語:Die Blume ist schouml;n/... ist eine Rose.
以上七種基本形式是語法家們從真實句子中提煉出來的典型,但是,我們在實際閱讀中卻很少看到它們會原封不動地出現,而是經過各種變化呈現在讀者面前,例如,有些作家在文學作品里使用的方言。這就是修辭學范疇內的一種現象,即作家是怎樣通過變換德語句式來實現自己的文體意圖的。從文體學的角度來看,比較重要的句式變化有四類,這就是句式的縮減、擴展、斷聯和轉換。[1]本文著重探討縮減和斷聯這兩種句式變換類型。
一、句式的縮減
句式的縮減,顧名思義,就是指缺少了一個或是幾個重要句子成分的不完整的句子。這種不完整的句子較經常出現在口語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語言表達方式也被書面語采納,尤其當作家在戲劇、記敘文里要表現某些人物的講話方式時。總的說來,句式縮減的實現方式有兩種,即話語中斷(Aposiopese)和省略(Ellipsen)。
首先,話語中斷是指,說話者以結構完整的句子開始,但沒有正常的結束,即有始無終,聽者必須自己猜測說話者的意思。那么,說話人為什么會斷斷續續、吞吞吐吐呢?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受情景限制的中斷
一種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例如說話人在說話時被他人的插話打斷,說話人被迫中斷話語。另一種是由主觀因素造成的,例如說話人過于緊張,或者想同時表達好幾種想法,因而慌不擇句。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Bengsten: Ich sagte schon…da sind keine Fischer.
Grove: Aber vielleicht doch… einer vielleicht, ein einziger …Bei Sonnenaufgang fahren sie doch sonst hinaus…(F.v. Hoerschelmann, Das Schiff Esperanza)[2]
在上述例子中的兩個說話人都沒把句子講完整,Grove在講話時不斷地換詞,一時間沒找到恰當的表達句式,因此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說話者的緊張。此外,還有一些由主觀因素造成的話語中斷,例如:說話者沒有把握,出于推測,或者說話者處于尷尬的境地,或者說話者突然想到對某事得謹慎作出反應的時候。
(二)暗示性中斷
與受情景限制的中斷不同,暗示性中斷通常出現在比較冷靜的談話方式中,說話者出于某些原因,有意省去一些詞匯,比如不愿提到某人的疾病,或者不想把過重的話直接說出來:Fehlt dir...? Wenn du jetzt nicht kommst, dann...!
(三)避禍消災中斷法
這種中斷又稱“忌諱性中斷”,一般只出現在慣用語中,用來暗示罵人或詛咒一件事情。句子的主語通常是“魔鬼”“撒旦”這類的詞。人們不敢說出這類詞,是因為怕遭致不幸和厄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中斷法已失去了詛咒的色彩,不過仍經常出現在口語中,人們用它來表達不愿發生的事情:Dass dich der… ! Da schlage doch der… !
以上三點是話語中斷的三種情況,都是出現在口語中,還有一種出現在文學作品里的敘述或描述中。例如在海涅的作品中,就常常出現中斷法,讓讀者感到出其不意的轉折:Uuml;berdies unberufene Schatten, und als ich mich im Bett aufrichtete, um hinzusehen, erblickte ichEs gibt nichts Unheimliches, als wenn mann, bei Mondschein, das eigene Gesicht zufauml;llig im Spiegel sieht. (Die Harzreise)[3]
那么中斷句的文體價值是什么呢?它可以迫使讀者或聽眾去猜測原來的表達意圖,使他們進一步去思考中斷的深層原因。因而能提高內容的表達力,渲染當時的情緒和氣氛,增加強度,把作者或說話者的情緒傳達給讀者。
接著,省略是實現句式縮減的第二種途徑。前文提到話語中斷是刪除內容上本來顯得重要的部分,而省略則是通過省略那些意義不大的句子成分來強調重要的內容,所以這些被省略的成分大多是多余或無足輕重的,或者是可以從句子的其他成分以及上下文得到了解的。省略句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受歡迎的修辭手法,尤其在推崇語言經濟的現代,人們常常在會話、題詞、電報、廣告和簡短的文章中使用這種句式。省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省略(助)動詞
在指示性或禁止標志牌上,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從語法角度看不夠完整的句子。例如:Rauchen verboten. Durchgang auf eigene Gefahr. Sprechstunde von 10-12 Uhr. 其實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不必要的助動詞或動詞,在顯得簡潔的同時,沒有改變原句的意思,取得了言簡意賅的效果。同樣在諺語中,也有這種現象,例如:Heute rot, Morgen tot.[4]除此之外,這種無動詞省略句還出現在某些題材的文章中,例如分析性的天氣預報、印象主義流派的詩歌作品中。
(二)省略賓語
省略必不可少的格型賓語和介詞賓語是省略的另一個方式。一般來說,許多動詞都要求一個變格的名詞作動詞補足語。但有些要求帶賓語的動詞在實際使用中也可以不帶賓語。例如動詞gehorchen通常要求帶第三格賓語,可是如果上下文強調了該動詞意義上的聯系,那么可以省略賓語:Die Frau hat einen Hund gekauft, der gehorcht.
(三)省略主語
當兩個句子相似并且主語相同時,可以省略第二個主語。例如:Er dachte über alles nach und schrieb die Gedanken in sein Tagebuch.但是有時為了強調主體的舉止行為也可以考慮重復主語:Er hatte den Mann wiederg
-esehen,und er wollte ihn nicht aus den Augen verlieren.
(四)孤立句
這是省略句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將句子中的某個成分獨立地提出來,以示強調。例如博爾歇特在他的短篇小說中就經常使用孤立句:Sie standen sich im Hemd gegenüber. Nachts. Um halb drei. In der Küche.(Das Brot)[5]此外,廣告中也經常出現這種形式:Dieser Wagen ist gerauml;umig und bequem.Mit Platz für fünf Personen.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孤立句還有一種變異的情況,即在添加補充成分時重提完整句子中的某一成分:Das kleine Mauml;dchen hat Beine, die sind wie Finger so dünn. Wie Finger im Winter. So dünn und so rot und so blau und so dünn.
總的說來,省略這種縮減方式取得的文體效果是使文章或所表達內容簡潔明了,但在具體的情境中卻能獲得不同的實際效果。例如:前面提到過的印象主義流派使用省略句而發明了一種電碼式的特殊的文體風格;有一些省略句如軍隊用語,會給人以嚴厲、無禮、出言不遜或咄咄逼人的感覺。
二、句式結構的斷聯
句式結構的斷聯是本文探討的句型變換的另一種類型。斷聯,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句子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先斷開,然后再續上。大多數德語句子通常都具有完整的形式,給人一種統一整齊的印象。而當句子以斷聯的方式出現時,就能給人以與眾不同的感覺,引起人們的注意。雖然這種偏離語法規則的句式常被視為語法錯誤,但其實在古典時期就被用作修辭手段了。句式結構的斷聯可分為四種形式,這就是:前置(Prolepse),變異(Anako
-Luth),插入(Parenthese)和后置(Nachtrauml;ge)。[6]
首先,前置是指把位于句子結構前列的一個成分提出來,接著以一個代詞或副詞繼續敘述的方法。下面我們通過一組例子來分析這種形式的不同情況:
1.Die Groszlig;mutter, sie wuszlig;te so viele Mauml;rchen zu erzauml;hlen!該句中的sie是人稱代詞,指前面的Groszlig;mutter,即本句通過人稱代詞來續述。
2.Mein Schatz, der ist auf Wanderschaft. 該句是由指示代詞der來續述前面的Schatz。
3.Da droben auf dem Berg, da steht ein hohes Haus. 該句是通過副詞da來續述前面的方位。
4.Dass er dann den sonst bei ihm üblichen gemütlichen Ton nicht traf, wer will es ihm verdanken! 該句是用es來延續前面的整個由dass引導的從句。
5.Dass du deinen Fehler einsiehst, dass du ihn wiedergutmachen willst, dass du wieder mutig von neuem beginnst- das freut mich von ganzem Herzen. 該句則是用das延續前面的多個并列從句。
除了上述四種情況之外,還有一種較特殊的情況,即把從句中的主語提到主句中來,在從句中代之以人稱代詞,以強調它的前置地位,例如:Hast du den Kerl gesehen, wie er aussieht?
運用前置這種形式可以突出被提出的成分,是一種強調手法,大多運用在日常會話、民歌、民間故事、散文、詩歌等。此外,前置這一修辭手段還用于以下這種情況,即一個句子的前場說明成分過多的時候。為了不讓讀者有句子脫節的感覺,可以用上so來連接句子:Bei jedem Schritt zouml;gernd, als müsse ich wie ein junger, noch ungeübter Seiltanzer ein biszlig;chen Halt ertasten, die Hauml;nde schlaff an den Seiten und nur verhalten atmend, so trat ich in den Saal… (M. Walser, Ich suchte eine Frau)[7]
其次,變異。句式變異是指,在一個句子中,出現語法和詞義前后不一致的現象。那么句式變異的出現,可以是無意中出現的文體錯誤,例如在即興演講中,因為沒有進行事前準備,難免在尋找恰當表達方式的時候顧此失彼,忽略了語法或詞義上可能會出錯的這一因素,導致出現了錯誤。還有一種就是有意“出錯”,即將句式變異作為一種修辭手段,以達到加強語勢的作用。例如,在一則廣告中出現這樣一個句子:Johannesburg ist 1015 DM entfernt.這句話的結構不對,按常規人們會說多少公里entfernt,而不是多少錢,其實,這則廣告的用意就在于讓人出于好奇去思考,當然就能知道這句話是指旅費1015DM,這樣一來,廣告的宣傳效果就達到了。因此,從修辭角度看,人們使用句式變異,就是利用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利用它與規范句子的相悖點,來引起讀者的注意,從而達到強調突出的效果。
句式斷聯的另外兩種形式插入和后置,是日常語言運用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本文就不一一進行探討了,值得一提的是它們的修辭效果。插入現象可以說是作家們突發思想和聯想的結果,他們以不同的方式運用插入句,來活躍他們的思維和表達過程。后置的作用則是賦予句子多個強調點,改變了原來語序只有一個強調點的平鋪直敘的現象。
由此可見,德語句式的各種變換是重要的修辭手段之一,它加強了德語在實際運用中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注釋:
[1][6][7] 參見李逵六《德語文體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頁、第45頁、第46頁。
[2][3][5] 陳曉春:《德語修辭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頁、第90頁、第95頁。
[4] Zheng Huahan:Lehr- und Uuml;bungsbuch zur deutschen Stilistik, Beijing. Verlag für toutistische Erziehung, 1994,73.
(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