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謝靈運不僅開啟了南朝一代的詩風,他創作的山水詩也開創了新的詩歌題材。由于謝靈運性格、經歷的發展,由于社會風氣變化,謝靈運的山水詩在內容上還是有所不同的。本文就謝靈運的山水詩具體針對他永嘉時期的山水詩與隱居始寧時期的山水詩作了初步的比較。
關鍵詞:山水詩;永嘉;始寧山墅;玄佛
謝靈運生于晉末的世家大族,然而在晉宋易代之際,他沒有享受到世家大族應有的榮譽反而因為祖輩的特殊身份,在宋代不受重用,最后還被誣陷而死,年僅49歲。正如謝靈運對自己的評價一樣“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謝靈運的山水詩作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謝靈運詩歌概述
魏晉開始,由于社會動亂、政治黑暗,隱逸之風大熾。士大夫都以山林為樂土,他們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與山水之美相結合,山水描寫多了起來。尤其晉宋時代南渡之后,江南經濟的發展,士族地主階層的物質生活優越,加上江南優美的自然風光,山水詩就產生了。但是玄學把儒家提倡的“名教”與老莊提倡的“自然”結合在一起,引導士大夫從山水中尋求人生的哲理與趣味。從謝混開始致力于詩風轉變,到了謝靈運這里有了進一步發展。
鐘嶸《詩品序》說:“謝客為元嘉之雄,顏延年為輔?!薄端螘ぶx靈運傳論》:“爰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興會標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范后昆?!辈粌H后人對謝靈運評價這樣,謝靈運也很受同時代人的歡迎。《宋書·謝靈運傳》也說“每有一首至都邑,貴賤莫不競寫。宿昔之間,士庶皆遍。遠近欽慕,名動京師”。不僅如此,他的詩文經過修改后,由自己親手謄寫,還被宋文帝譽為“二寶”。
但很可惜現存的謝詩并不多,根據黃節的《謝康樂詩注》中存詩有八十多首。按照黃節的劃分,他把謝詩分為兩類:一類是樂府詩,多是一些由時事感慨自己命運的詩,如《樂府·君子有所思行》“盛往速露墜,衰來疾風飛”從而感到士族的難于自保。另一類黃節統稱為雜詩(當是泛稱),主要是山水詩,也是謝詩中最受大家關注的。這一類詩黃節分為三卷,是按照謝靈運活動的三個時期劃分的,即出守永嘉時期、隱居始寧山墅時期及被貶臨川直到流放廣州時期。這樣劃分不僅顯出了謝靈運的政治、生活的變化,更表現出這三個時期的詩歌有所區別。
二、永嘉時期與隱居始寧山墅時期山水詩比較分析
“吾聞達士道,窮通順冥數。通乃朝廷來,窮即江湖去。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壯志郁不用,須有所泄處。泄為山水詩,逸韻諧奇趣。大必籠天海,細不遺草樹。豈唯玩景物,亦欲攄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興諭。因知康樂作,不獨在章句。”白居易這首《讀謝靈運詩》道出了謝山水詩的特點,也道出了謝靈運的山水詩是“壯志郁不用”之作,是為了“攄心素”。但這不能概括謝詩所有的山水詩,至少隱居始寧的時候這種意圖就減少了許多。下面筆者把兩個時期的詩歌分別找一首作具體比較:
登江中孤嶼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想象昆山姿,緬邈區中緣。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
于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
朝旦發陽崖,景落憩陰峯。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側徑既窈窕,環洲亦玲瓏。俛視喬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橫水分流,林密蹊絕蹤。解作竟何感,升長皆豐容。初篁苞綠籜,新蒲含紫茸。海鷗戲春岸,天雞弄和風。撫化心無厭,覽物眷彌重。不惜去人遠,但恨莫與同。孤游非情嘆,賞廢理誰通?
這兩首詩在結構上仍然是謝詩的三段式,在具體描寫景物時也都是采取移步換景的方法。盡管結構上極其相近,但是在內容上,兩首詩的格調卻是不同的。
先看《登江中孤嶼》這首詩,詩人游歷了江南江北,對眼前的景物感到厭倦,但是又沒有失去尋異之興,于是打算返回江北繼續尋異,沒想到遇到了孤嶼山。詩人在面對孤嶼山的時候,被孤嶼山鮮麗奇特的景色所震撼,不禁想到要從此歸隱山林頤養天年。而在《于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這首詩中,詩人用不著尋異,而且這又是他經常出入的地方,但是詩人卻能發現它的美,感到一種無與倫比的契合?!昂zt戲春岸,天雞弄和風”,是普通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在安靜甜美的景物中,詩人不是想到了歸隱山林,而是覺得如果有人共同欣賞這山水該是多么的愜意呀!由此我們可以窺見詩中在內容上的差異:雖然都是寫景,都是些游歷之所得沿途風光,但在游蹤的變化中反映出了詩人的心緒,在選景上反映出了詩人的微妙情感,就是最后那一句感慨之詞也道出詩人的不同體悟。都是所謂的“玄言尾巴”,但在玄理上卻是不同的,一個是由景想到自己可以歸隱養生,一個卻是在歸隱中游覽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概括地說謝靈運這兩個時期的山水詩都存在以上這種同與異,即結構的同和內容的異。當然這種同與異并不是絕對的。
三、差異的原因淺探
謝詩前期是借景抒憂,而隱居時期卻是閑適淡然。這一點與謝靈運的自身性格、世界觀、人生觀及他的政治遭遇有著巨大的關系。
謝靈運從小就很聰明,性格上卻是“博而無檢”,自恃是“才參全要”,但卻不受重視,因此他就“搆扇異同,非毀執政”。這就觸動了當權者、執權者的利益,為他們所不容,于是作為政治的失敗者,謝靈運被貶為永嘉太守。這令謝靈運有了學習祖父謝玄歸隱東山的想法。況且謝靈運從小就受老莊思想影響,對能歸隱山林有著濃厚的意愿。然而 ,另一方面謝靈運卻對政治仍然抱有幻想,希望假以時日能夠做一番大事業再東歸。因此在謝靈運出守永嘉的時期,一方面他想要歸隱山林,而另一方面又不能看透政治,不能看透榮與悴,詩人這一時期一直在仕與隱中掙扎著,以至于詩中都彌漫著這種氣氛。所以謝在詩中時而說“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時而說“仲連輕齊組”“未若長疏散,萬事恒抱樸”。
而后期則不同了,隱居始寧時謝靈運終于在仕與隱之間作出最后的決定,謝靈運覺得自己領悟老莊后的選擇,也是佛教信仰在謝靈運思想中占主要地位的時候。雖然在此期間宋文帝三次起用他,但最后他終于看清了宋文帝真正的目的,徹底對政治失去了信心,安心地整治莊園歸隱山林了。而且,魏晉南北朝時期強調“神道無方,觸像而寄”,詩人以此種態度歌詠山水景物的時候,一方面崇尚描寫景物的實際存在狀態,另一方面也重視景物所蘊含的理趣。所以此時期的詩歌在內容上是輕快明麗的,如《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因為詩人悅于禪觀心境澄凈明凈,面對自然山水,便覺“清暉能娛人”,而且像“蒲稗相因依”之類微不足道之景也因為可從中窺出理諦契于心神,以至于引發愉悅之感。再加上這個時期詩人思想上不存在仕與隱的矛盾,所以詩人更能平靜地看出山水的變化,而不是因為心情的變化看待山水了。但是不能找到思想上的共鳴者這也是一個遺憾,所以在暢游山水的同時詩人不免有知音的遺憾,而且由于劉義真的死,詩人更是覺得沒有“賞心”之友了。雖然也有他們四人的漫游,但是這種時光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因此在詩中,詩人也時刻流露出了這種無悟賞之友的遺憾。而相對于永嘉時期這種玄言尾巴的成分就減少了許多,最后的議論與景物描寫更為緊密了。
謝靈運是第一個大力創作山水詩的人,他的山水詩與王維等人的比較顯然有許多缺陷,在描寫景物上的“寓目輒書”、結構上的單調以及玄言的尾巴雖然都為后人所批評。但是謝靈運的山水創作畢竟拓展了詩歌的表現范圍,他講求用詞,華美的語句也開啟了南朝一代詩風。作為山水詩的開創者,謝靈運的努力和成就是不能忽視的。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