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粗俗語雖然不雅卻大量地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在文學作品中,粗俗語的運用有著活潑、生動、形象的一面,它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產生極好的表達效果,因此對其翻譯的準確度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首先探討了粗俗語的定義和生成機制,然后指出粗俗語的翻譯必須考慮語境。文章以大量的實例為基礎,從粗俗語通常表達的四種語用意義討論了其翻譯方式。
關鍵詞:粗俗語;翻譯;生成機制;語用意義
一、引言
雖然粗俗語屬于不文明語言的范疇,但它卻是一種不可回避的客觀存在。粗俗語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在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作品中也屢見不鮮,“盡管這些粗語用起來不符合‘禮貌原則’,聽起來也不怎么入耳且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它畢竟來自實踐,是人們創造和運用語言的一種社會行為”[1]。作為文學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粗俗語對于體現身份地位、刻畫性格特征和反映人物心理活動或情緒變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有的翻譯書籍中很少涉及粗俗語的翻譯,鑒于文學作品中粗俗語的特殊作用,我們有必要對其翻譯進行深入的探討。
二、粗俗語的定義
“粗俗語”在許多辭典中都被界定為詛咒語、咒罵語或感嘆詞。在《譯學辭典》中對“粗俗語”的定義和解釋是:“粗魯、庸俗的話語,常含侮辱性,聽來不悅。”[2]英語里相對應的是“vulgarism”一詞。《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vulgar”的定義是:“(l)lacking in good taste or refinement粗俗的;庸俗的;(2)likely to offend many people; rude or obscene.容易觸犯眾人的;粗野的;下流的。”[3]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粗俗語就是指那些粗魯庸俗的,含有侮辱意味的語言,它的實際意思往往并不是其字面所表達的意思。使用這類語言的目的是用粗俗的詞語來發泄自己的不滿、煩惱、氣憤、驚奇以及蔑視和抗議等的激烈情緒,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粗俗語有時還會用在關系親密的人群中間表示親昵、高興、贊賞和戲謔等。
三、粗俗語的生成機制
粗俗語在特殊場合下使用,通常都短小精悍,強勁有力。一般而言,粗俗語大多與以下幾個方面相關:一是與排泄物相關,二是與生殖器官和性行為相關,三是與某些動物相關,四是與女人相關,五是與死亡和疾病相關,六是與宗教相關。
1.人類對自身的排泄物應該都深有反感,由于其骯臟且讓人難堪,粗俗語往往與排泄物相關,如屎、屁、尿等,在英語中如shit, bullshit等。
2.無論哪種語言,最常見的粗俗語是與生殖器官和性行為有關的詞,如蛋、操、日等,英語如asshole, piss, cunt, fuck, ball等。
3.與某些動物相關,在粗俗語的語言生成機制中,低級動物與其關系最為密切。通常情況下人們大多選擇自己深惡痛絕或反感的動物來做粗俗語。比如狗、雞(妓)、鴨、狗雜種、鳥、色狼、龜孫子等,英語如ass, pig等。
4.在舊社會里,男女地位極不平等,尤其是漢族。在漫長的封建歷程中,女性飽受性別歧視之苦,因此,一些罵人的話常跟女性有關。如他媽的、婊子、奶奶的、騷貨、賤人、狗雜種等,英語如son of bitch,bitch,bastard等。
5.疾病和死亡是自然規律,人類難逃疾病和死亡的魔掌。因此,粗俗語在某些情形下會用詛咒別人死亡的方式來表征,有的則以疾病等來罵人。如短命、見鬼、死鬼、老不死的等,英語如go to hell等。
6.宗教是人類精神寄托的重要部分,同樣也被廣泛視為粗俗語生成機制的源泉之一。西方國家以基督教為核心,特別是在英美,大部分人都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因此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粗俗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語語言之中,如hell, devil, damn等。
四、粗俗語的翻譯
上面已經提到,粗俗語不僅可以使語言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而且還可以很好地刻畫人物,形象地表現出談話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使其言語風格帶有個性特征。因此,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最應避諱的就是對粗俗語避而不譯或“凈化”翻譯。朱生豪在翻譯莎士比亞戲劇時就犯了這個錯誤,如朱駿公所言:“朱生豪善于傳達莎翁高雅文字的‘神韻’,卻不善于(毋寧說不屑于)傳達莎翁粗俗文字的‘神韻’,這是他的一大缺憾。‘凈化’之舉,雖包含譯者一番良苦用心,但以如何正確對待外國經典作品來衡量,則是不足取的。”[4]
由于同一個粗俗語用在不同的場合可以有多種譯法,很難說它是直譯或意譯或借譯或置換翻譯等。如ass,我們可將其譯為“屁眼兒、蠢驢、傻瓜、混蛋”等等,究竟該選擇哪個含義,這需要放入實際語境之中,看說話人之間的關系和上下文所要表達的意思。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利奇(Leech)在《語用學原理》()一書中將語用意義作為禮貌原則的六條標準之一,即“誰對何人、在何時講(或寫)、用何種語言(或何種語言變體),以及為何目的”,指出語境在語言使用研究中的重要性。語用意義是指話語在語言意義的基礎上由于語言使用者及語境的作用而產生的意義,它區別于語義學家們所關心的語言符號的抽象意義,凡是在語境中使用語言所傳達的一切內容都是語用意義。
粗俗語的翻譯也可以考慮從語境和語用意義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粗俗語從語用意義來講,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用處: 一、表示惱火、厭惡,二、加強語氣,三、表示驚奇、驚嘆,四、表示親昵。由于粗俗語表達的往往不是其字面意義,因此筆者認為,翻譯粗俗語應著重考慮其在語境中的表達意義,根據其在源語言中表達的語用意義,在目的語中選擇現有的并可以表達近似語用意義的詞句來進行翻譯。本文擬從粗俗語通常表達的四種語用意義入手來逐一進行探討。
(一)表示惱火、厭惡
這是粗俗語最常用的情況,通常人們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都會對他人大罵粗口。這類粗俗語的翻譯相對比較隨意,通常只需選擇與原文意義相近且同樣可以表示惱火、厭惡或憤怒的漢語詞句即可,如ass/asshole,在漢語里意思與之相近的有“混蛋、笨蛋”等。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可以根據其語用需要選擇合適的詞句,如:“You're a pain in the ass.”你這討厭鬼/混蛋。“You're an asshole.”你這缺德鬼/混球。“You ass!You stupid ass!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你這頭驢,你這頭蠢驢!怎么會干出那種事兒來?[5]該例中不僅以粗俗語達到咒罵的效果,而且還以“You stupid ass!”置于“You ass!”之后加強了語氣,在譯入漢語時注意到了這個特點,以“蠢驢”和“驢”來達到同等的效果。
(二)加強語氣
粗俗語并不一定用于咒罵他人,人們往往在自言自語時也會使用粗俗語來加強語氣、表示煩躁或感嘆。表示加強語氣的粗俗語并不一定需要用漢語中的粗俗語來對應翻譯,只需要表達出其強烈語氣即可,如:“Where the hell is my book?”我的書滾他媽哪里去了?這句話中的“hell”與“見鬼”等意義并無多大關系,它只是用于表達書的主人在找不到書的情況下的一種煩躁心理,是加強語氣的一種用法。譯文用一個“滾”字加上“他媽”,非常形象地表達了人物當時的心境。如:“I didn't give a damn how I looked.”我管我的形象個屁!這里的“give a damn”同樣是加強語氣的用法,原意指“關心、介意、在乎”,如果譯為“我一點也不在乎我的形象”,那么原文的那種藐視、毫不在意的語氣就損失掉了,而“我管我的形象個屁!”則異常生動形象。又如影片《低俗小說》里的一段對話:
Marsellous:Well,suppose she (Bonny) finds out,what could happen?就算她發現了,又會怎么樣?
Jule:She's gonna freak.她就會大呼小叫。
Marsellous:No shit she'll freak. That ain's no kinda answer.
她當然會大呼小叫,你這算什么回答?
這里用一個“當然”來代替“No shit”,雖然其意思差不多,但原文中“No shit”所傳達的那種非常肯定、不容置疑的語氣卻沒有表現出來,可以添加“廢話”一詞,改譯為“廢話,她當然會大呼小叫,你這算什么回答?”
(三)表示驚奇、驚嘆
另外,粗俗語還可用于表達說話人的驚奇或驚嘆之感,此時往往也不采用直譯,而應著重考慮其表達的驚奇、驚嘆之感。
“Bugger me!!”在電影《泰坦尼克號》里,當人們看到冰山時,都萬分恐懼。這時弗里特驚叫道:“Bugger me!!”其恐懼之心、害怕之情,溢于言表。此處如果用直譯顯然很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讓人難以接受。我們應根據其所要表達的感情,將其譯為“我的媽呀,我的天哪,天啦”等。
(四)表示親昵
粗俗語有時聽起來讓人不悅、難堪,但在有的情況下卻讓人覺得十分親切,這也是粗俗語的一種常見用法。如老朋友有時會以罵人的話來相互打招呼,比如將對方稱做,“bastard”“wicked”“wease”“狗日的”“死鬼”等。當粗俗語用于表示親昵、調侃和戲謔時,則是調節人際關系的潤滑劑。
在影片《阿甘正傳》中,在大學的橄欖球運動場上,教練看到阿甘跑在最前面時大聲說道:“He must be the stupidest son of a bitch alive,but he sure is fast.”他也許是婊子養的最笨的,但他的確跑得最快。
這里的粗話表達了教練的喜悅和對阿甘的贊許、肯定。因為中英文都有類似的用法,所以可以采用直譯。
然而,盡管漢語中也有表示親昵和戲謔的粗俗語,如“你這個老不死的”“死鬼”“混蛋”等,但有時難以應對英語中表示親昵和戲謔的粗俗語,此時就可將其進行轉譯,譯為表示親昵和戲謔的其他稱呼或表達法。
再看電影(《本能》)中的一幕:
Catherine:My friends call me Catherine.
Nick: What'd Manny Vasquez used to call you?
Catherine:Bitch, mostly. But he meant it affectionately.
這是警官Nick和女作家Catherine之間的對話。對話中用了一個粗俗詞bitch,但Catherine認為,情人Manny Vasquez稱呼自己bitch并不是辱罵,而是一種親昵的稱呼,如果直譯為“婊子、賤貨”等,由于這類稱呼在漢語里一般不用作表示親昵的愛稱,因此用在這里不合適。然而,轉譯為“冤家”雖與bitch意義不相同,但其達到的語用效果則是一樣的,用這樣的稱呼顯得十分親熱。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粗俗語作為一種非標準英語,在莊重場合或在法律文件、公文等正式文體中雖不可取,但在非正式場合、隨意交談或通俗文藝作品中,粗俗語的運用確實有著活潑、生動、形象的一面,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產生極好的表達效果,因此粗俗語的翻譯便有其非常考究的一面,需要慎重對待。本文從粗俗語的定義入手,分析了其生成機制,并根據粗俗語通常表達的四種語用意義,對粗俗語的翻譯進行了細致的探討,認為粗俗語有著廣泛的適用語境,譯者應當根據其使用語境和所表達的語用意義來慎重翻譯。
注釋:
[1] 王伯浩:《英語口語中的粗話別用》,《外國語》2000年第2期。
[2] 方夢之:《譯學辭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頁。
[3] [英]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李兆達編譯,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0頁。
[4] 朱駿公:《朱譯莎劇得失談》,《中國翻譯》1998年第5期。
[5] 參見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13—214頁。
(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