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文
摘 要:本文根據高職特色和職業特點,論述了高職課程的體系構建與教學活動,本文從對高職課程建設模式從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工作過程、高職課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加強高等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保持持續發展是職業教育關注的焦點問題。而課程建設正是高職內涵建設的切入點,也是高職內涵建設的落腳點,高職課程的設計、開發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和關鍵,也是實施教學改革的重點與難點。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建設模式
高職課程是連接職業工作崗位的職業資格結構與學生所獲得相應的職業能力結構之間的橋梁。加強課程的建設,必須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特點相吻合,以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為突破口,在課程的設計與開發中,要追求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而不是學科結構的系統化,要注重技能體系與忽略知識體系,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進行課程開發,按照工作過程的情景進行教學設計。
工作過程導向理念下的高職教學的新特征主要表現在:以工作過程知識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以情境教學為典型的行動導向的教學方式,以營造真實職業情境為代表的教學環境。因此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建設框架也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環境進行設計。
二、課程結構實現“三接”
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的建設,在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構建,要重視其與職業崗位的聯系,體現高職課程改革“職業能力本位”和“工作過程導向”的改革方向,為此,有必要實現“三接”:社會與就業需要對接;職業崗位與職業能力銜接;資格證書或課程鏈接。實現“三接”,應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對專業對應的“社會職業”進行分析,確定本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進一步歸納出行動領域,進行提煉加工,將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課程,實現課程體系的重構。
三、課程內容實施 “一體化”
課程建設的內容注重兩個基本要素:一是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二是課程內容排序的標準。關于課程內容排序的標準,姜大源強調要“一體化”。所謂一體化,對職業教育來講,追求的則是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從綜合課程到項目課程,再到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這是當今職業教育新的趨勢和變化。“知識的總量未變,知識排序的方式發生變化”,根據這一觀點,本人認為,課程教學結構與內容的整合應按結構優化、內容序化和知識細化的思路實施“一體化”。
結構優化就是課程內容的抉擇取向問題。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的內容的擇取應根據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按照課程理論適度化、課程標準職業化、課程實踐充足化的原則要求,以崗位需求為依據,對職業崗位所應具備的知識進行精心的選擇、認真的取舍和合理的調整,優化的課程結構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通過對課程內容的重構與生成,最終形成模塊化的課程結構。
內容序化就是課程內容的結構排列問題。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的內容的編排應采用串行結構,應當依據學生認知規律、專業所對應的典型職業工作順序,針對每一個工作過程環節來傳授相關的課程內容。
知識細化就是課程內容的知識定位問題。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的內容的知識要重視過程性知識的要點描述和過程性技能的操作技巧。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實際的、技術的、職業的”高技能人才,“會做”、“能做”是他們的才略智能之長和謀職就業之本。
課程內容體系 “一體化”的實施,就是要圍繞課程教學目標,對知識進行重新的調整和歸并,摒棄重復、揚棄過時、刪除繁雜、合并類似、引進先進、增加實用,實現課程內容的重組。
四、教學形式實現“三融”
如何在高職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的調動各方積極性、提高課程教學效率,是課程教學必須面對和務必考慮的重要問題。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的教學形式,應該將教學活動中的各主要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即在教學活動中實現“三融”。教學過程中的“三融”就是通過對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能力為主線,將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教師、主體——學生、主線——職業能力(課程內容)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圍繞學生的職業能力這一本位和主線,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教師作為教學主導,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成為組織者、示范者和指導者,要能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組織、對工作過程進行準確的演示,對學做過程進行有效的引導。這就要求高職教師既要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和專業實踐經驗,能完成職業工作崗位的技能操作,有效地保證高職課程的教學目標;又要具備一定的執教能力和教學業務水平,能指導學生通過感性體驗獲得經驗知識,實現能力目標的內化。
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成為參與者、實踐者,要發揮能動性作用,積極配合課程教學活動,在教師的幫助、指導和引導下,在實景的教學環境中,主動地“求”學、“索”學,仿做、真做,實訓、實練,在真實的體驗中獲得經驗知識,掌握職業技能的基本技術與操作方法。
技能作為教學主線,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活動中,是教學的本位和重點,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活動都是圍繞著職業能力來進行的。“三融”的高職課程教學形式,就是要堅持以社會需要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根本,以提高培養質量為中心,通過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和職業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掌握和獲取職業崗位的必備技能。
五、教學模式實施“三位一體”
課程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是傳遞課程內容、培育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的教學組織,應該推行“教學做”的三位一體,實施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活動。
三位一體的教學活動,是被職業教育所倡導、研究、實施的教學模式,它跳出了學科體系的約束、沖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籓籬,根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來重新整合教學資源,體現能力本位和職業導向,從而逐步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以教師為中心如何“教給”學生,向以學生為中心如何“教會”學生轉變;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為中心轉變;從以課堂為中心向以實訓室、實習工廠為中心轉變。
在一體化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應該從傳授為主,轉變為指導為主;學生的角色也應該從被動的聽為主,轉變為主動的練為主。教、講、演、檢主要由教師主導來完成,它通過課程崗位知識要點的講授、操作技能要點演示活動來進行,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檢查與驗證;學、做、練、考主要由學生主體來完成,通過實情實景、實練實訓,在學中做、在做中練,在練與訓中逐漸積累經驗性知識,不斷提高職業技能水平。
六、結束語
通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實現做中學、學中做、能做會學,以突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形成能力本位、知識保證,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任務載體、實訓保障的辦學指導思想。高職課程的建設,是高等職業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想培養出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須要加強高職課程的設計、開發與建設。作為職業教育教師,我們要積極思考和認真探討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特點、適應社會的發展高等職業課程模式。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
[2]范民丈.高職專業群課程體系中鏈路課程的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1期:23-259.
[3]鞠紅霞.“工作分析”在高職教育課程開發中的實踐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6期: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