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林語堂之所以在文化交流領城取得如此杰出成績的原因作了閑述,分析指出林語堂能成為一名成功的文化傳播者,這取決于他深刻了解與精通中西文化及語言、樂觀的人生態度及在中西兩種文化接觸中形成的特有的宗教信仰。
關鍵詞:林語堂;文化傳播;因素
引言
作為一名作家、翻譯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和編撰者。林語堂為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他所有的貢獻中,筆者認為最大的貢獻是其對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在中國的文化交流史上,很多學者都曾努力構建溝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并深化合理的文化觀念,如嚴復、林紓等。但并非所有學者都如愿以償地使中國傳統文化真正滲透到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事實上很多人的努力都只是一場徒勞。另外在建立合理的文化觀念這一方面,康有為和譚嗣同也都沒有成功。與以上學者不同,作為一名在國際文壇上享有盛譽的作家、翻譯家和哲學家,林語堂不僅被譽為20世紀美國文化圈內最有智慧的人之一,而且被授命為第四十一屆國際詩人、劇作家、小說家、編輯、散文家協會副主席。更有甚者,為了提高西方人對中國的理解,他用英語著書40余本,這些書出版之后都被翻譯成好幾種文字在世界多個國家出版。1989年,在討論訪問東亞前所做的準備時,美國總統布什說:“雖然他講的是數十年前中國的精彩,但他的話,即使在今天,對我們每一個美國人都很受用。”[1] 作為一名影響超過近半世紀的學者,林語堂確實是一名成功的中西文化的詮釋者。那么,又有哪些因素促使林語堂有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一、對中西文化及語言的深刻了解與精通
正如上文所提,在中國的文化交流史上,很多學者都曾努力構建溝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但大多以失敗而告終。與這些學者不同,林語堂掌握了豐富的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知識。那么他是如何達到這樣一個透徹理解兩國文化的境界的呢?這歸咎于其長期有意識的對兩種文化的對比。
為了比較兩種文化,林語堂努力尋找它們的不同之處。大家都知道,另一位被認為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的學者——魯迅,就經常指出中國與它國文化的不同,然后采取批判的態度來抨擊國人的劣根性。與魯迅不同,林語堂則從另一角度來審視兩國文化。例如,當他談及自由時,他不僅找出了它在中國的根源——道教,而且還分析了極力提倡自由并為其奮斗一生的西方杰出代表惠特曼和薩特。在林語堂看來,他更傾向于尋找兩種文化的相似之處,力求創造一種世界文化。林語堂認為,中國人和外國人在人性上存有共同的特征。在他看來,一個有勇氣和他自己的想法的人會發現:原來中西文化中存在某些共同點。
林語堂有意識的對比兩種文化,探索他們的不同點。由于國度和地理環境的不同,東西文化必然存在諸多差異。1968年6月,在韓國首爾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大學校長會議上,林語堂作為貴賓發表了有關中西文化的重要演講,他指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們思考的方式不同。在國人的思維中,本能的觀察為第一位。而西方人則以邏輯思維為先導。西方人認為只要邏輯推理和科學實踐才能使我們的知識很好的指導實踐。因此他們更喜歡抽象的推理分析方法。根據西方人的邏輯,事物可以分成多塊來分析,其結果是,人們往往傾注于具體的某一塊,而忽視了事物的整體性。對于中國人,因為其知識往往來自于先前的經驗,因此當他們考慮事情時很容易實現參照整體的情況。由于對全世界缺少一個整體的認識,西方哲學很難正確回答有關人類的信仰、希望、博愛、愛國情懷、道德精神等的問題。
第二:在林語堂看來,中國人和西方人的不同主要存在于感覺,而不是如何通過邏輯推理去評判事情。一例為證:在戰爭中,西方統帥關注的是武力、裝備和供給。而中國將領則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軍隊的士氣上。再舉一個例子:在應對疾病時,西醫會特別關注病人的體溫,而中國醫生則經常會詢問病人的感覺!
第三點:林語堂也會提到中國的“道”與西方哲學的真理的不同。林語堂認為“道”就是真理,但也含有一些超越真理的成分。孔子曾指出“道”不盡涵蓋了生命之外的東西,同時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在西方哲學里,即便周圍沒有任何生命,真理依然存在。
以上觀點是林語堂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總結。除了客觀的綜合性的評述之外,林語堂還談到了自己的一些主觀興趣的影響。比如,因為特別喜歡英國文化,林語堂認為中英文化應該互相學習,以彌補各自的缺陷。在他看來,如果在遵守社會規則和組織等方面,國人能夠學習英國人的紳士精神;而在熱愛生命和崇尚自然等方面,英國人能夠學習中國人的方式,那么兩國人民都會從各自的學習互補中收益。
縱觀現代中國作家的文化觀,我們不難發現兩種趨向,一種是主張中國文化全盤西化;另一種是借鑒西方文化,使其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與以上兩種作家不同,林語堂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兩種文化,他既沒有采用極端的觀點全面否定某種文化,也沒全盤肯定某種文化。而是站在兩種文化之外,指出他們的不同和相似之處。在林語堂看來,他的文化觀是要創造一種世界文化,這種世界文化要能融化中西兩種文化的精髓。能被兩國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共同接受。林語堂為了實現這樣的理想一生都在堅持不懈的努力。
二、其他因素的影響
作為一名文化交流家,林語堂精通中西兩種文化,如果沒有這些知識,林語堂不可能很好的溝通兩國文化。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影響著林語堂的中西文化觀,比如他優秀的英語水平、人生觀和獨特的宗教觀等都對林語堂的文化傳播工作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就筆者個人觀點,認真參考這些因素,將更有利于我們對林語堂傳播中西文化所作的巨大的貢獻的理解。下面筆者將結合這些因素來分析林語堂的文化傳播。
從林語堂的創作中,我們不難得出其樸實、清晰與簡約的寫作風格,這無疑是一種通俗風格的標志。對于通俗風格,英國作家哈茲里特曾評論說:“因為很多人錯誤的認為是一種庸俗寫作方式,并且認為不寫深情的文章是隨意的創作。事實上要創作具有通俗風格的文章并非易事”。[2] 林語堂也曾談到了深情與隨意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通俗風格是以簡潔、純潔和高雅著稱。關于通俗風格的主題,林語堂曾幽默點評過。他曾說一個優秀的作家猶如中國歷史上的楊貴妃可以對皇帝直言不諱,而不像其她妃子為了贏取皇上的賞識而濃妝艷抹,裝腔作勢。很少有作家敢用通俗的寫作方法來冒險,因為它很難被駕馭。那么林語堂為什么能靈活應用它以達到溝通中西文化的效果呢?這得歸咎于他的生活經歷。在兒時,林語堂就開始在教會學校重點學習英語,16歲時進入上海圣約翰大學學習,他仍然選擇英語作為他的主修課。后來林語堂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有積累的豐富的英語教學經驗。海外求學又使他的寫作和英語水平倍增。在那個時代,英語文學界的通俗風格已經成功從培根筆下傳到斯威夫特和哈茲里特。作為一名精通英語的大家,林語堂不可能不受此種寫作風格的影響。林語堂曾在《開明英語文法》提到:寫一篇良好、地道英語風格的文章,就應該注重使用簡單的單詞。當時在國內很少有學者能運用簡單詞匯創作出具有通俗風格的文章,而林語堂卻能用通俗幽默的英語單詞表達深刻的思想,既能讓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不感到晦澀,又很好的傳播了中國的文化,真不愧是一舉兩得。
林語堂一生所受挫折頗多,盡管如此,他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過著豐富多彩、健康的生活。林語堂把畢生的經歷都花費在欣賞生活和這個多彩的世界上。他竭盡全力去發現自然,社會和整個人類的美。并把這種種美用不同的簡潔的語言傳達給不同的人們。以達到傳播文化的效果。在那動亂的時代,林語堂何以有這積極地人生態度?筆者認為與他特殊的宗教信仰不無關系。林語堂受基督教、道教、儒教影響頗深,并結東西方宗教精髓于一身,養成了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在林語堂的眼中,世界并不混亂,而是掌握在像上帝一樣的神的手中。在其著作中,林語堂分析中國人信仰基督教,大多數人是因為和遵守基督教訓的基督徒的人格有了親密的接觸,發覺他們之間「彼此相愛」以后而起信。在他的書中,他多次舉出基督徒感人的故事,而使人跟著他信仰基督,包括他本人在內。這正是圣經上所說的有信心必須有善行。在四福音書里,記載耶穌的教訓,在在喚起門徒要以他們的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愛心。林先生強調這點,乃是對基督徒一個有力的警告,如果一個基督徒不能將上帝的愛心在他的行為上彰顯出來,他就不能得人如得魚,即使你會傳福音,也不過是鳴的鑼、響的鈸而已!我們基督徒應該時時警惕,在行為上在在留心,給世人樹立好榜樣,來吸引更多的人歸主,將天國建立在人間。
結語
林語堂是一名成功的文化傳播者,他的作品總能傳達極具睿智和哲理的思想,這取決于他深刻了解與精通中西文化及語言、樂觀的人生態度及在中西兩種文化接觸中形成的特有的宗教信仰。
參考文獻
[1]施建偉.《幽默大師:名人筆下的林語堂,林語堂筆下的名人》[M].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1988: 2
[2]施建偉.《林語堂研究論文集》[C].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7: 35
作者簡介:
金博雅,湖南新邵人,1985年3月出生,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2009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