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電災害是我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我省每年因雷擊造成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的現象時有發生。根據近年來雷電災害調查結果表明,雷災在城市造成的經濟損失比農村大,但人員傷亡則農村遠多于城市。本文通過三原縣農村防雷現狀以及幾例農村雷擊事故資料進行分析,得出農民群眾對雷電的防范意識十分薄弱,存在僥幸心理,指出農村防雷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探討農村防雷問題防護措施,指導做好當前農村防雷工作。
關鍵詞:農村;防雷現狀;防雷措施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物的規模不斷擴大,全國每年因雷電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呈急劇上升趨勢。據統計雷災70%發生在農村,而80%至90%的人員傷亡也發生在農村。2007年5月重慶開縣學校雷擊事故造成7名小學生死亡、44名小學生受傷,其中5人重傷。2005年5月4日陜西彬縣5位農民在村外附近農田干活,遭遇雷雨天氣,2人當場死亡,3人重傷。同日陜西省三原縣西陽鎮北馮村初三女學生在放學回家途中,在田間小路上遭到雷電襲擊,經搶救無效死亡。由此可見,當前農村雷擊事故隱患很大,存在問題多,群眾防雷意識淡薄,切實解決農村防雷問題,是縣政府及防雷主管部門在今后防雷安全工作中的重點。
二、我縣農村防雷工作現狀
三原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總面積576.9Km2。按照地形地貌,全縣分為西北部基巖山區、北部黃土臺塬區、南部平原區。其中受地形地貌影響,北部塬區的對流性天氣及其雷電災害明顯多于南部灌區。而北部塬區、山區農民生活條件也差于南部。在近年的防雷工作實踐中,我們通過實地調查,我縣農村防雷存在以后主要問題:
1、農村住宅防雷裝置不完善
在調查中發現,我縣絕大部分民房屬自建房,沒有經過正規設計和標準化施工,且沒有安裝防雷裝置,更沒有接受防雷技術服務機構提供的設計技術評價和施工質量跟蹤檢測等服務。甚至近年來我縣北部塬區實行的“三告別”及“移民搬遷”工程中,集中新建的民房也無防雷裝置。更有甚者一些農民在房屋的屋頂傷安裝了不銹鋼水箱、太陽能熱水器、衛星天線、不銹鋼裝飾針等金屬物,卻都沒有做防雷接地處理,更別說要處于防雷裝置的保護范圍之內了,這些處于屋頂金屬器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引雷器”,存在嚴重的雷擊隱患。
2、農民防雷意識薄弱,防雷知識嚴重缺乏
目前,我縣農村群眾對科學防御雷電災害意識淡薄,甚至以封建迷信思想來解釋雷電現象。一旦遭遇雷擊事故,隱瞞雷擊事實的情況也經常發生。前例指出的我縣西陽鎮初中學生雷擊死亡的事件也是經新聞媒介首先報道出來的。防雷意識的淡薄導致農民防御雷電能力低下,不關心,不了解,更不懂得在雷電天氣條件下的自我防范。據調查顯示,在眾多的雷擊致死事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沒有掌握科學的防雷常識、錯誤地選擇避雨地點而造成的。
3、供電、通訊線路布置混亂,雷擊隱患大
近年來我縣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新建住房越蓋越高,隨著國家“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家用電器越來越多的進入農村家庭。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農村基礎建設投入的不足,家庭電源線、有線電視線、電話線等線纜都是隨意連接,穿過農田,通過墻體直接進入室內。一旦雷電擊中線纜,或者擊中附近區域,雷電流以及感應過電流就會暢通無阻的通過架空線纜沖擊所有的家用電器,造成對電器毀滅性的損壞。即使雷電沒有擊中電線,電線周圍也會形成強烈的磁場,當人處于磁場的影響范圍內,則因感應雷而被雷擊傷、擊死。據統計:2007年至2010年我縣獨李、渠岸等鄉鎮共發生5起雷擊事件,造成眾多家用電器的損壞。
4、農村學校成防雷不容忽視
2009年縣教育及氣象部門對我縣農村中小學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建筑物防雷設施現狀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沒有防雷設施,特別是偏遠農村小學,無任何防雷設施的比例達95%以上,城區學校雖然有防雷設施,但防雷設施達不到要求,存在很多問題。個別學校雖然有直擊雷防護裝置,但防雷裝置倒伏、斷裂、銹蝕、脫焊現象普遍存在,防雷設施形同虛設。特別是幾乎全部電教設備無任何防雷電電磁脈沖措施,一旦建筑物遭受雷擊或學校附近有雷擊現象發生,勢必在電源線路上有雷電感應發生,將會對學校整個電教設備及微機造成損壞。
三、對策及建議:
1、加強農村雷電災害防御科普知識和雷電災害防御法律法規的宣傳。
農村防雷是防雷工作的重點,難點,同時極有可能成為工作的“盲點”。農村防雷工作的重點也在于普及防雷知識,只有提高群眾防雷意識,增強群眾安裝防雷裝置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夠真正做好農村的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應采取防雷宣傳畫、防雷公益圖片、雷電災害警示圖片、防雷宣傳幻燈片、防雷公益廣告等形式, 同時要使防雷科普知識更加通俗化,讓公眾能讀懂、能聽懂。2007年8月8日,陜西省政府向全省中小學贈送科普材料的儀式,在三原縣高渠鄉和平中心小學啟動。在啟動儀式上,向全省21300多所中小學贈送防雷科普光盤和科普掛圖,通過普及雷電防護和災情處理知識,發放宣傳冊、掛圖等通俗易懂的宣傳材料,加強中小學生防雷知識安全教育,為開展農村防雷安全知識普及進行了良好的開端。
2、完善農村自建房的防雷設施。
加強農村建筑物的防雷,逐步規范農村自建房的防雷裝置建設,尤其是以政府為主導建設的移民搬遷點、廉租房等建筑更要加強防雷設施的安裝。另外農村自建房屋的防雷設計要素主要要考慮到接閃器、引下線、接地、均衡電位以及電磁屏蔽。在農村當中,部分群眾已開始認識到防雷的重要性,但從概念上認為防雷設施是增加了建房成本。其實不然,農村自建房增加的防雷設施資金一般僅有建設成本的5%左右。只是群眾對防雷設施沒有具體的概念,形成心理上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農村群眾居住分散,加之我縣許多群眾原來居住的是窯洞,對雷電的防御沒有正確的認識,因而對農村自建房的防雷設施要采用一個循序漸進,逐步規范的方式。
3、完善農村防雷減災管理和服務體系。
既然是農村雷擊傷亡相對來說比城市嚴重,照此推論,防雷的重點應該在農村。然而,現實狀況卻不是這樣,各地城市防雷各地都抓的很緊,農村避雷設施基本上是空白,更談不上檢測和技術服務。此外現行的雷電災害防御法律、法規很大程度上不適用于農村。近年來,我省已開始重視農村防雷工作開展。2010年陜西省防雷中心組織技術人員編寫了《陜西省新農村建設雷電防護技術標準》,并將此《標準》納入到建設部門編制的《農村危房改造規劃和實施方案》中,成為了全省農村住宅防雷建設工程的技術標準。同時陜西省防雷中心與建設廳村鎮處協商,根據雷電災害風險區劃對雷電災害多發區進行的雷擊風險調查,為偏遠、偏僻、貧困且雷電災害高危、頻發的5個村每村補助20萬元,用于開展雷電防護示范工程建設,為我省開展農村防雷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結論
農村防雷減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只有全社會動員起來,采取多種措施,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加大防雷減災的宣傳力度,以預防為主,排除防雷隱患,嚴格按照防雷安全規范去做,才能將農村雷電災害降低到最小。
作者簡介:
李朋利(1976-) ,男,漢族,陜西省三原縣氣象局工作,近十年來在基層氣象部門從事防雷、防雹等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