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英
摘要:文章結合稅務會計的含義及特點,對企業稅務會計的現狀及完善稅務會計的意義做了詳細分析,對企業稅務會計工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稅務會計;現狀;意義;分析;財務會計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的發展與國際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稅法越來越健全,稅收管理越來越嚴格,計算方式越來越復雜,稅收制度以及一系列稅收法律法規的完善,使會計準則與稅收制度的差異呈增大之勢,如果會計準則和稅收制度之間差異過大,因大量的納稅調整事項而增加的成本也將是巨大的。于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問題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1 稅務會計的含義及特點
稅務會計是財務會計的一個分支,二者緊密聯系,核算征稅數額要通過會計核算來體現,同時計稅依據也依賴于會計提供的信息。它是以現行稅法為準繩,以貨幣計量為基本形式,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核算方法,根據財務會計的有關資料,核算和監督企業稅務資金運動的一門新興的邊緣會計學科。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比,有三個特點:一是以稅收規定為準繩,遵守稅法規范。二是反映資金活動,監督企業履行。三是利用財務技巧,合理稅收籌劃。
2 目前企業稅務會計的現狀
2.1 大多數企業沒考慮到稅收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在設置稅務管理崗位時,只設置一個最低層次的或兼職的辦稅員負責所有納稅事項的處理,在遇到難度較大、政策性較強、情況復雜的涉稅事項處理不慎時,可能會造成管理失誤從而給企業帶來重大和經濟損失。
2.2 企業財會部門人員基本都是學財會的,專業方向不同,較少涉及稅收專業知識,加上在工作過程中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基本上處于“摸著石頭過河”或“無師自通”的狀態。
2.3 企業稅務管理是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的延伸,從工作要求上,其專業人員必須懂會計核算,才能從事企業稅務管理;所以說會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不一定都懂稅務管理,而懂稅務管理的就必定會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
2.4 導向方面,往往強調企業依法納稅的宣傳過多,而政府機構很少幫助企業承包培訓稅收相關知識,雖然稅務機關對納稅服務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但其自身的原因,無法去輔導和幫助企業。
2.5 我國稅收政府復雜多變,素有“外行看不懂,內行搞不清”的說法,更何況企業處于被動從屬地位,更無法及時、完整的了解稅收政策法規和各項辦稅規程,更不能準確無誤地行納稅義務,非故意造成多種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管理損失。
3 完善稅務會計的意義
一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必須從微觀角度出發,考慮如何保護投資者的權益。擴大企業生產規模,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而達到企業資本保值和增值的目的,它所要求的會計核算必須以會計準則為前提,充分體現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但是,稅法的制定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宏觀調控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國家與企業的利益很難一致的,為體現稅法要求,保證稅法的統一性和嚴性,各企業必須按稅法規定的計稅依據繳各種稅款,由此出現了會計和稅法計稅依據相背離的情況,因此稅務會計是既遵循會計原則又體現稅法要求的一種會計核算程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會計體制改革和稅收體制改革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以及一系列稅收法律法規的完善,使得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目標逐漸出現差異,它們對會計事項的要求也隨之出現了分歧,于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問題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二是完善稅務會計有利于企業正確處理企業與國家之間分配關系。我國歷來把政府部門看作是財務報表的唯一使用者,國家既是主題又是企業所有者,所以無論從宏觀和微觀上,稅法都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上制定的,以保護國家的利益不受侵害,保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及稅利的足額上繳。國家與企業所維護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稅務會計包涵在財務會計之中,不需單獨反映,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必然出現政府部門從企業中取得財政收入的問題。企業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會計領域研究企業納稅及其有關的財務決策和會計處理。首先,是為了完整、準確地理解和執行稅收規定。企業不能片面地只為少繳稅、不繳稅,應樹立牢固的納稅意識和責任感,正確處理企業和國家之間的分配關系。在政策允許下,企業爭取獲得納稅方面的優惠待遇則屬正常。其次,如果現行稅收規定中存在某些“灰色地域”,納稅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采取避重就輕、避虛就實等策略也屬合乎情理和法規之舉。目前,國際上合理避稅已很普遍,納稅人樹立避稅意識,既是明智之舉,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當然稅務機關在稅務實踐中,對發現稅收立法、執法中存在漏洞和問題,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堵塞漏洞。從這個意義上說,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正確處理企業與國家之間分配關系的有效途徑。
三是完善稅務會計是依法治稅、稅制改革及稅收征管的必然選擇。企業稅務會計所反映的企業的稅務活動是否合法、正確的標準只能是國家稅法。因此,在企業稅務會計工作中,必須嚴格執行稅法中有關計稅依據與會計處理的規定,這些規定涉及到賬薄、憑證、會計基礎、會計年度、計算單位和申報制度,特別是涉及到資產會計處理,這方面的規定更加詳細。企業稅務會計活動的全過程,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稅收法規。稅制改革逐步建立了多稅種、多環節、多層次的稅收調節體系,基本上符合稅種健全、稅率合理、稅負公平的要求,有利于發揮稅收征集國家財政收入和發揮經濟杠桿作用、調節經濟運行的雙重作用。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合一的體制下,穩定稅基、規范繳納行為、優化稅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和各項復雜的計稅工作,不可能在企業會計準則和制度中一一體現。有時,企業可能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利用稅法的不完善,通過直接調整會計數據、修正某業務財政決策等,實現其少繳稅的目的這便對企業管理及稅收征管提出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業用制度的形式規定稅務會計必須遵循的準則,規定企業的其他管理人員不能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強行要求稅務會計做出違法行為,從而為企業稅務會計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另一方面要求稅務人員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減少稅務管理上的人治現象。
參考文獻
[1]郭超.中小企業稅務籌劃現狀及對策分析[J].財政監督,2011,36(3):24-25.
[2]王伊.我國稅務會計現狀分析[J].中國經貿,2009,172(2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