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紅
摘要:提高地理教學效果,要注重幾種可喚起學生學習地理興趣途徑,發揮專業特長,激發學習興趣;捕捉靈感,培養學生個性;克服情感和認知障礙,找回自我;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加強師生融合;地理教學要生活化;對學生要有正確合理的評價。
職中許多學生一談到地理課學習就搖頭,大有“談地理而色變”之勢。事實上,職中學生也有他們的優點和長處,這需要教師積極去挖掘。筆者結合多年在職中學校教學的體會,認為以下幾種途徑可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發揮專業特長,激發學習興趣
職中學校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地理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如果能利用專業知識,巧妙地和地理教學結合起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到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針對美術專業的學生,教師可做如下闡述:由于美術的形成和發展存在著必然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所以美術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這點恰好可以用地理學的知識來探討美術和地理環境變遷的外在表現,從地域的角度,用空間的觀點來發掘美術和地理環境的內在聯系。中國美術作品的風格多樣、流派繁多,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域造成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美術家必然形成不同的或者相似的藝術風格,如中國美術的繪畫風格南派和北派的形成。
音樂專業和地理學習關系也非常密切,教師應加強音樂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和妙用,寓教于樂。如在講到我國的自然地理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由于我國山河壯麗,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境內民族眾多,分布廣泛。生活在各自不同環境區域的各族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流派,如陜北的信天游等。
二、捕捉靈感,培養學生個性
職中地理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地理活動時,要時刻揣摩學生的思維活動,要有意識地誘發靈感,善于“一張一弛”。在平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設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誘發靈感創造條件。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使其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文學知識,這也是捕捉靈感的一個基本條件。此外,還應該注意對學生進行觀察、聯想、想象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思索不解的疑問,產生突如其來的醒悟和理解,不斷閃爍靈感之光,從而達到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發掘人才的教學目的。
三、克服情感和認知障礙,找回自我
職中學校的學生大多具有情感和認知方面的障礙。情感障礙主要表現為對學習缺乏興趣,存在著明顯的厭學情緒。形成情感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影響,也有家庭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學校的原因。作為職中學校的教師一方面要轉變教學觀念,立足全體學生,要給學生信任感和成功感,消除其自卑和恐懼心理;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實際因材施教。如地理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注意學會鼓勵、贊賞和傾聽。因為良好的學習情境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營造這種學習氛圍的基礎就是教學民主。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不能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應置身于學生中間,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學相長。教師的鼓勵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一句鼓勵的話可使學生學習信心倍增。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而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另外,教師還要對學生贊賞和傾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學生很有創意的回答,教師一定要給予積極的贊賞,這也是對其他學生的鼓勵。再有,對學生要“曉之以理”,也要“動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只有幫助學生克服情感和認知障礙,才能端正學習態度,找回自我,才能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
四、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加強師生融合
課堂教學是交流的過程,沒有交流的課堂是沉悶的、無效的。職中學校的地理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在信息時代,教育變革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內涵,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在原有的專業素質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新時代中學地理教師的角色。中學教師如果認識不到信息時代的來臨及其帶給教育的巨大變化,不能及時更新理念,盡快提高素質,將無法適應21世紀信息時代的變革。教師還必須具備開放性的知識結構,同時還必須提高自己的“轉識成智”的能力。除此之外,現代教師還要具備認知和情感相互協調發展的人格。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挖掘利用的德育素材非常多,這也正是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優勢之一。再有,教師還應特別關注學生所學專業的一些基礎知識、發展方向等。因為職中學校的學生大部分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課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課間多和學生聊聊他們專業的特點、發展方向、動態等,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學生就會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可在學生中樹立教師的威信,增強親和力。這樣,教師就用自己的魅力感化了學生,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比以前更加關注地理學科的學習。
五、地理教學要生活化
在職中學校,學生本身素質不高,對地理學習基本上沒什么興趣。但如果教師能積極引導學生,平時多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從教材選擇上看,教學內容可以從地方生活資料說起,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熱愛社會、熱愛人類的教育,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從內容上看,由日常生活的感性知識再到全球議題;從區域上看,由近及遠,把地理知識與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使枯燥無味的題材變為生動有趣的內容。這樣,學生學習了與人們經濟生活休戚相關的內容,會感到地理是一門有實用價值而且十分有趣的學科。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如在講到人類與大自然的相互關系時,教師可舉例:人類生活不斷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大自然有時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如干旱、洪水、滑坡、山崩等,那么人類應該怎樣與大自然做斗爭,如何進一步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另外,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還可多出一些“考考你”、“想一想”等思考題,這樣可使課堂充滿活躍的氣氛。小組活動、辯論、個案研究、專題學習等,可以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話題。新聞報道、互聯網、精美圖像、彩色地圖等,對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六、對學生要有正確合理的評價
應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及其專業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例如,以往各種課程的考核大部分以期末考試的成績為準,這種考核方法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對單門課程采用分階段考試法。分階段考試法就是在一個學期中根據教學進度對各知識點進行多次總結性考試,并把考試成績按比例累計到期末總成績中。這種考試,大部分學生被評為中等生,有的還被評為優等生。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改變對職中學生的評價方法,就一定會去掉“朽木難雕”的感覺,建立起職教工作者對學生的信心,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