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


新寧又出名了!今年國慶節期間,湖南新寧縣再度吸引全國目光。和上次因斥巨資為崀山申遺所引發的爭議和關注不一樣,這回,是他們主動將“匕首”對準官場:停發116名“吃空餉”人員工資,并限期全額退回“吃空餉”所發的工資,同時,將對有關單位負責人和主管局給予經濟處罰。
116名公職人員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里“吃空餉”,個人和單位間,究竟演繹著怎樣的“默契”?個人在吃,還是單位或領導在吃?近年來全國各地不斷地發生“吃空餉”事件,有的甚至是不斷地反,究竟拷問著怎樣的制度設計缺陷?
近日,記者深入湖南新寧,一一探尋。
誰在“吃空餉”?
“其實這次查出來的,共有130多個人,最終停發了116個人的工資。”新寧縣紀委常委、執法監察室主任趙小云告訴記者,因個別人確有特殊情況,諸如自身或家人有重病等,需要照顧,只是在程序上沒有完善,不屬惡意套取,所以這部分就沒有停發。
從新寧縣紀委查處的情況看,“吃空餉”的時間在幾個月到5年不等,初步統計,這次“吃空餉”共吃掉的金額有近600萬元。
5年前,新寧縣也曾清理“吃空餉”的行為,當時查出了172名,涉及的金額是100多萬元。
趙小云坦承,當年清理的力度,沒有這回這么大,范圍也沒這么廣,這次凡是縣財政撥款的單位,都被納入清理范圍,從目前清查的情況看,有一些是前幾年清查時沒查出來的,有一部分則是后來冒出來的,這次“吃空餉”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統和一些企事業單位。
新寧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陽志奇也說,“吃空餉”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統和鄉鎮的 “七站八所”。
傳統教書育人的圣潔之地,緣何也成為重災區?民間盛傳,新寧“吃空餉”的現象,約有一半出在教育系統。
對此,新寧縣教育局并不認可,該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教育系統存在“吃空餉”的行為,但并沒像外界盛傳的那么多。
“吃空餉”的都有誰?記者從“清空辦”獲悉,“吃空餉”的116人中,主要分布在下列系統和部門:教育系統36人,林業部門15人,人事管理系統7人,農機系統8人,農業系統6人,國土系統5人,交通系統5人,建設系統5人,水利系統4人,廣電系統4人,文體系統4人,計生系統2人……
利益共同體
“‘吃空餉之所以成為可能,主要是有利益關系在里面。”陽志奇一語道破。 “比如在我們縣紀委,誰長期沒來上班,難道我不知道?誰‘吃空餉其實很多部門的直接領導,心里清楚得很。”
清理“吃空餉”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有的單位員工外出打工或經商時,把工資卡交給單位,因此,名義上看,是個人在“吃空餉”,實質上是很多單位或單位領導在“吃空餉”,還有的就是聯合“吃空餉”—基本工資,個人在吃,績效工資是單位或領導在吃,利益分配也呈現出多元化。
“有的老師離開了,去沿海等經濟發達地方做老師或經商,但沒辦理停薪留職手續,工資照樣發放,這個老師走后的工作,有的學校自己請個代課老師來代替出走老師的課程,然后再從出走老師的工資中,取一小部分給了代課老師。”“清空辦”的工作人員稱,實際上,這個公辦教師成了“二手老板”,變成是他開工資請人幫他代課,學校個別人也從中受益。
“給代課老師的費用,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如果是校長請自己的老婆或親戚等代崗,薪水會比同類的代課老師高一些。”新寧縣萬塘鄉一位知情的教師私下向記者透露。
工資被單位或領導吃掉,自己心甘情愿?陽志奇分析說,他們是利益的共同體,搞所謂的“互惠互利”,出去的人也有權衡,外出能掙的多了,他們才出去,而他們要出去,需要得到單位領導的批準,這總是要“感謝”領導的關照,或是把工資給了單位或領導,或工資盡管在自己手中,平時逢年過節,就給關照自己的領導“小恩小惠”,目前,紀委在對此進一步深查。
“除每月的工資外,利益還體現在相關領導為其保工齡上。”趙小云說,盡管不在崗位,但工齡卻還在正常增加,以后他們在外混得不好回來了,也因工齡的增加而獲得相對較好而穩定的薪水。
各得其所,使得個人和單位之間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并在彼此間不斷演繹著“另類的默契”。
個人和領導的默契
“趕緊回來啊,出事啦!紀委在查!”今年國慶節前夕,黃秀連(化名)就被領導呼回新寧,要求國慶后正式返崗。
黃秀連,原本是新寧縣一名公辦的中學老師,3年前,她離開了所在學校,前往深圳一家民辦學校教書,而她在新寧這邊的崗位,一直是閑等著,由于沒有辦停薪留職,所以每個月近2000元的工資,這3年來仍“源源不斷”,直至國慶節前夕事發。
“在深圳教書,我一個月能拿5000多塊錢,而且包住,在學校飯堂吃成本也很低。”提起外出的原因,黃秀連直言,外面待遇優厚是主要原因,目前,她家里主要靠她的收入在支撐,加上父母年紀大了,經常生病,下面還有一個正讀大三的弟弟和一個正讀大二的妹妹,每個月給弟妹和家里的生活費至少2000元,如果呆在家鄉,基本是入不敷出。因此,3年前,她和領導言語一聲后,背上行囊,就前往深圳投靠同學,并在一家民辦學校找了工作。
“我在新寧的工資,只拿大約一半。”黃秀連說,其他的學校領導說請代課老師用的,也不知道實際上請沒有,因為學生少,學校老師還是很充足的。
事實上,逢年過節,黃秀連也要“打點”讓自己外出的校領導。“即使我不回家,我也寄錢回去叫家里給關照我的3位學校領導買些禮物。”黃秀連說,因此,實際上,新寧的工資收入基本都返還給了學校領導,接下來,紀委限期要求將“吃空餉”的金額全額退回。
對此,黃秀連說,“這3年可是7萬多塊錢啊,但這錢實際上我幾乎都沒吃到,現在也不可能去找曾關照我的領導‘吐出來。”因此,國慶期間,她一直忙于找昔日的同學湊錢。
“我不想放棄家鄉公辦教師的這個編制,因為深圳那邊的房價太高了,我買不起,也不可能有實力在那邊扎根。目前,就是想在外面多干幾年,多掙點錢以順利供弟、妹上完大學和補貼家用。”黃秀連說,自己在深圳只是個私立學校的老師,哪天老板不高興了,就被開了,家鄉這個編制,至少還有點穩定的經濟來源讓自己養老,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把7萬多元的“窟窿”給填上。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新寧縣安山鄉的一所小學,一位姓徐的老師早在幾年前也已經到廣東謀生了,他走后,他的崗位是學校臨時安排了一個人代他的課,據悉,代徐老師課的這個人,就是該校一姓王的副校長的老婆。
單位 “也在吃”
清理“吃空餉”行動中,新寧縣監察局副局長廖冰林主要負責對農機局的清查工作。
“農機局系統‘吃空餉的時間主要為兩年,涉及金額是33萬多元,涉及的對象主要是農機局下面的農技站和推廣中心。”廖冰林說,和公務員、教師等工資直接打到賬戶上的情況不一樣,直屬事業單位農機局派出機構的人員工資,不是直接打到個人賬戶,而是通過農機局來轉發,因此這些錢主要是被截留在農機局的單位賬號上,這筆費用農機局目前也已經花掉了,所以收繳時,打算從他們今年的預算經費中扣除,并對主要領導和管人事、負責財務的人員,進行通報批評。
清查中,廖冰林還發現“吃空餉”是由這兩種情況構成:一種是人去廣東打工,收入較穩定,沒回來上班,只向農機局請假,農機局按理應向財政局、人事局報告并辦理停薪留職手續,但農機局沒有這么做。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農機局下屬推廣站的一個人后來借調給縣領導開車,但其編制還在農機局,接受單位已經給他發了工資,但借調出去的單位—也就是農機局,沒有去申請停發這個人的工資,因此被截留了—但這個錢,被借調的人,其實也沒享受到,屬于“被吃空餉”,實際上就是原單位在“吃空餉”。
采訪中,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樣一起“特例”,這次清查中,有個人在縣委工作部門上班,后來調到縣委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縣廣播局上班,由于原先單位發放工資是直接打入個人賬戶,而直屬事業單位的工資,是打到單位,所以這個人就領了雙份工資。
此外,有種“吃空餉”行為的發生,和直接的利益共享無關,更多的是映射出官場怕得罪前任領導,而選擇“包容”、“做老好人”的潛規則。
陽志奇直言,單位里有人“吃空餉”,現任領導不可能不知道,只是當有的“吃空餉”行為,在上一任領導任內就發生時,現任領導會考慮到“‘吃空餉的這個人能在前一任領導任內就開始吃,他會不會是前任領導的人或是有著特殊的利益關系在里面”,因而不肯上報或主動挑事,這使得“吃空餉”的行為在默認中,繼續延續,涉及金額也就越滾越大。
制度失靈
“其他縣到底有多少人在‘吃空餉,我沒詳細了解,但我敢說,也不會少。”陽志奇說。
“吃空餉”的確是一個普遍現象。江西省寧都縣委主辦的“寧都黨務公開網”上,一份《寧都縣縣級領導班子換屆考察有關材料公示》于2011年3月2日掛出,記者注意到,時任寧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智武(現任章貢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在介紹自己在寧都縣的政績概要中,如此描述,“(寧都縣)清理請長假‘吃空餉現象,共清理出223名請長假‘吃空餉人員,每年節約財政支出669萬余元。”
前幾年,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諸多媒體披露的“吃空餉”現象,更是觸目驚心,令人咋舌:2006年,甘肅省發現“吃空餉”者908人,這些人每年“揩國家的油”近2000萬元;2006年2月13日,《人民日報》也報道,四川查出3.7萬人“吃空餉”,6000萬元經費被冒領;2007年,山東查出機關事業單位有一萬余人“吃空餉”,具體數據方面,媒體披露顯示,山東共清理出涉及虛報冒領工資補貼單位2360個,涉及違規人數11858人,虛報冒領工資補貼4889萬余元……
為此,人事部曾在2006年3月22日,以“國人部發(2006)26號”出臺了《關于加強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管理防范虛報冒領工資問題的通知》,但“吃空餉”這個由古代“吃軍餉”開始衍生而來的吃法,仍在不可遏止地持續生長著。
據了解,各地“吃空餉”主要是以“在編不在崗、死亡不注銷、調出不下編、留職不停薪、虛報工資表、冒領養老金”等手段進行,甚至出現小學生還在上學,其權貴的家人就已助其成功領取財政工資等行為。
對于“吃空餉”,目前新寧縣采取的處理措施總結就是“經濟處罰”,同時,還在研究如何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責任的追究制度。但是否太輕描淡寫了?這樣能遏制“吃空餉”嗎?疑問重重。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認為,權力尋租、聯合“吃空餉”的問題,已經涉及欺騙、瀆職、挪用公款等問題了,所以關鍵是明確責任并依法處罰,因為單依靠財政局是很難去查的,財政局只知道對“花名冊”發放工資。
“政府進行經濟處罰,這無論是從處理對象還是從處理方式來說,都存在問題。”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眾達律師事務所周廣榮律師認為,“吃空餉”是應知、明知而去侵占國有財產的行為,涉嫌刑事犯罪,檢察機關應主動介入調查,而不是讓政府去認定。
周廣榮說,檢察院要介入了解瀆職、犯罪的程度,并根據法律來論處,所以縣政府進行的經濟處罰是錯誤的。涉嫌刑事犯罪的,就得參照刑事犯罪來依法追責,不能發現“吃空餉”后責令退回就可以了,“這就像我去銀行偷錢,被發現了,退回去就沒事了一樣”,這怎么可能?犯罪行為畢竟已經發生了。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七條第二款,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另外,新《刑法》第402條相應設定了徇私舞弊不移送刑事案件罪。
當然,不能說各地在查處“吃空餉”時就有徇私舞弊嫌疑,但法制觀念淡漠,處理較輕,和監管的制度設計有漏洞一樣,同樣是“吃空餉”屢屢出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