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經濟發展的許多老問題還沒有解決,又產生了新的問題,新老問題糾合在一起便出現了更加復雜的局面。
民營經濟再探討之二:
不是國家一定要給民營企業特殊的優惠,但首先要做到不歧視它。
創業,創業,不論是大學畢業生因難就業而選擇自主創業,還是農民工因企業裁人失業而回鄉創業。這些視野始終只能在民營經濟領域的勞動者,在躋身民營企業家的行列后,就得接受民營經濟在中國的艱難處境。他們將體驗功成名就或者葬身商海的民營企業家榮耀光環背后的艱辛。
民營經濟在30多年的發展中,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在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之初,作為民營經濟起步階段的“個體戶”,曾一度受到公眾的排斥和歧視。隨著“個體戶”原始積累的完成,民營經濟逐步壯大起來,“民營企業家”在形成過程中一度受到傳媒和觀眾的熱捧。但是,民營企業在發展中仍然被處處掣肘,夾縫中求生存,受到多種政策性歧視。
作為一個中國的經濟學家,張維迎說,“我希望中國的民營企業能得到與國有企業公平的待遇。我的意思,不是國家一定要給民營企業特殊的優惠,但首先要做到不歧視它”。
張維迎一度談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三次大的經濟發展浪潮,都與企業家群體的成長有關。可以說,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是企業家的成長。但在企業經營中,國家一度給了外資企業好多特殊權利,而民營企業卻沒有,使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不能很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這是不公平的。”
正是如張維迎等有良知的經濟學家在各種場合的大聲疾呼,民營經濟飽受歧視的問題得到國家決策群體的關注。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四十五章第三節提出,“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不得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附加條件。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完善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優化外部環境,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指導和規范管理。改善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
這是國家在政策層面要求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的強勁信號,能否早日落到實處,有待進一步觀察。

“民企融資難,難于上青天。”
今年4月14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期間召開的民營企業家圓桌會議上,春華資本創始人胡祖六套用了李白的一句詩,來形容當前民營企業的處境。在這次的民營企業家圓桌會議上,多位民營企業家表示,當前困擾民營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包括融資難、成本上漲、市場準入難等。
另一位參加會議的企業家感嘆道,民營企業要靠自己努力,做到有一定高度,才能有資格獲得資源,因為銀行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中國國際商會常務理事王久立說,民營企業的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從緊貨幣政策影響最大的當然會是中小企業。
得不到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的融資扶持,許多民營企業家只能把融資希望寄托在民間借貸方面。這也是目前非公經濟發達的地方,民間地下錢莊也繁榮的原因。民間高利借貸頻繁熱火,往往伴隨著民間金融市場混亂等不安全因素。
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是與企業自身原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則與我國目前單一的金融體制有關。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保育鈞曾公開坦言: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永恒的問題,但說到底是中國的體制問題,一元化金融體制對多元化企業,這就是基本矛盾所在。保育鈞表示:“中國沒有專門為民營企業設的銀行,上市銀行不是為民營企業而是為國有企業設立的,而民營企業指望通過地方政府來給貸款顯然又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最大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業內專家分析認為,由于中小企業存在信息不透明等因素,帶來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使中小企業難以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
“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銀行開展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通過建立信用體系、財政貼息、出臺專門辦法等,鼓勵銀行發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降低銀行發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風險,創造良好的中小企業融資外部環境。”深諳銀行不給民營企業貸款根源的中國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提出民企融資的路徑。
三全食品董事長陳澤民曾向全國人大建議制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管理辦法》、《關于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議案》,通過法律法規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行業定位、市場準入、資金來源、管理運作和業務開展、風險控制、違法責任以及退出機制等進行規范。
據了解,近年來民營企業家利用自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身份紛紛建言,試圖改變民企融資難的窘境。
基本的事實是,中國人口眾多的問題沒有改變,仍然需要發展中小企業,以解決就業。
人們只有在就業中,才能獲得保障自身福祉的收入。收入是福祉的基礎,而收入的基礎是就業。如前文所述,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解決了我國數億勞動力的就業之虞,換句話來說,民營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著“民生”、“民富”問題。
中國目前已經基本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但是并不等于說嚴峻的就業形勢已經改變了。目前雖然東部沿海地區出現了“用工短缺”或“季節性用工短缺”的現象,但是還依然存在著大量的“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現象;去年畢業的大學生還有一部分沒有找到工作,今后每年需要安排的大學生都在600萬以上;還有每年近千萬進入就業年齡的勞動力需要安排。基本的事實是,中國人口眾多的問題并沒有改變,仍然需要發展中小企業,以解決就業。
但是,勞動力資源稍有緊缺,哪怕是地域性緊缺,或者是季節性緊缺,首先受到沖擊的是民營經濟。因勞動力地域性緊缺或者時間性緊缺,許多民營企業不敢多接訂單,無法開足生產線。這只是賺不到錢或者少賺錢而已,而因簽下大量訂單而招不到工人,才是讓民營企業家最頭痛的事——違約的巨額賠償,能讓企業破產!
在金融危機來臨時,許多民營中小企業受經濟危機影響紛紛倒閉,2008年有600萬中小企業關停,2009年甚至更嚴重,農民工大量失業。很快導致吸納農民工最多的珠三角及長三角經濟出了問題,大學生也因為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而難以就業。經濟學家魏杰當時說,中國經濟只有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才能每年提供1000萬人的新增就業機會。
2010年,我國民營經濟度過了金融危機帶來的災難,逐步恢復了以往的生機。2011年年初,“用工荒”突然成為中小企業等民營經濟體的“新危機”。據觀察,民營企業遭遇“用工荒”這并非第一次,在經濟環境稍微過熱的境況下,民營企業都會頻頻遭遇“用工荒”。
如何保護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
經濟學家魏杰說,“這涉及許多問題,但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減輕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負擔,包括稅費負擔和過量繳納社會保障基金的負擔。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稅費負擔過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繳納社會保障基金是應該的,但不能過高,國家應該在這方面多承擔責任,盡量減輕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負擔。這些年,我們一直呼吁減稅減負,但進展緩慢,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日益艱難。”
如果企業負擔能夠大幅度減少,那么企業成本就會大幅度降低,成本大幅度降低,企業就有可能降低產品價格,價格機制就會發揮啟動市場需求的功能。只要有了市場,企業就有了生存的希望,銀行也就愿意為企業貸款。現在銀行不敢給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貸款的原因就是害怕企業沒有市場,從而會導致貸款成為銀行的呆壞賬。中小民營企業缺乏國營企業壟斷性資源和政府資金的支持,融資環境亟待改善。
“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這是一個老話題了。”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國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陳乃醒說,“但老話重提,應當賦予新的內涵。目前,圍繞創業所發生的一些現象很值得注意。黨中央和國務院十分關心,三令五申支持大學生創業,結果響應者寥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去考公務員,多達上千人競爭一個崗位,對國有企業招工也是趨之若鶩。有的名校多年無一畢業生下海創業;2009年春節前后,盡管幾千萬農民工失業返鄉,有的地方政府開辟了農民創業園,鼓勵返鄉農民創業,可是結果實踐者很少;前幾年中西部不少地方推行全民創業號召,結果很不如人意;還有的地方推行一元錢創辦企業的舉措,號召民眾創業,可是響應者無幾。”
出現陳乃醒所描述的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這折射出的是政策上的偏差。一是沒有促進發展的優惠政策,或者有政策但不正確;二是有了正確的政策,但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