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杰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長期護理保險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美國,隨后進入法國、德國、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和南非。亞洲的日本于2000年將長期護理保障作為公共服務產品引入國家社會保障體系。
2005年國泰人壽在上海推出“康寧長期護理健康保險”,2006年6月15日,國內第一家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范圍內推出“全無憂長期護理個人健康保險”,這是國內首個全國性的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長期護理保險。它的推出標志著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在我國邁出了實質性的—步。然而時至今日,長期護理保險在我國仍處于萌芽和起步階段。人們對長期護理保險的認識有限,不了解該險種可以給老年保險市場帶來什么樣的生機和活力。
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記的我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8.87%。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顯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2013年左右達到最高值,為72.1%,從絕對數量上看,2016年左右達到最高值,為9.97億左右,隨后將逐年下降。這個變化軌跡描繪了中國“未富先老”的明顯趨勢。2030—2050年,中國人口總撫養比和老年人口撫養比將分別保持在60%~70%和40% ~50%,是人口老齡化形勢最嚴峻的時期。根據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為51.80%,為全人群的4.04倍,人均患有2~3種疾病,49%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失能。以北京市為例,居民生活狀況調查顯示,老年人中日常生活不能夠完全自理的占17.6%。北京大學《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數據集》提供的資料顯示,80歲以上老人完全自理的不到2/3,而完全依賴、相對依賴則占1/3以上。隨著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護理服務需求自然相應增加。
但是隨著我國人口政策和家庭結構的改變,傳統家庭護理和子女護理模式受到強烈的沖擊,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一方面子女護理使子女無法兼顧工作效率和對老年人的細心照料,而為了照顧自己的父母放棄工作,又會使自己喪失經濟來源和各種社會保障。另一方面,大部分勞動力沒有工作機會,整個社會的老年護理產業發展無序。老年人口的護理問題成為和諧社會中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我國現有的具有老年長期護理功能的組織機構大多是政府舉辦的敬老院和民間籌資舉辦的養老院,由于運營模式和護理費用超出家庭有效需求預期等原因,在整個城鄉社會里起到的作用極為有限。
可能發生的長期護理費用構成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巨大威脅。為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發達國家先后推出了長期護理保險的各種實施政策。長期護理保險本身是對被保險人因為年老、嚴重或慢性疾病、意外傷殘等導致身體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安養院接受長期的康復和支持護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護理時支付的各種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鑒于以上分析,長期護理保險是實現巨大的長期護理服務需求和社會的老年護理產業供給對接的重要途徑。以長期護理服務需求為基礎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構成了老年保險市場的一個比較大的需求空間。
在對社會老年護理機構的走訪與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不愿意接受外來人員的護理或者到專門的護理機構接受護理服務。因為他們覺得子女護理更加精心,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的親情和關懷。但是家庭護理的費用又無法通過長期護理保險的理賠來實現補償。對于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即使他們有足夠的繳費能力,也不愿意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產品。
機構護理服務(即在各類衛生機構、護理院、社會福利院、養老院等機構內提供的服務)嚴重不足。據調查,目前發達國家社會養老床位數約為老年人總數的5%~7%,我國僅有0.84%。我國約有3250萬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但目前專為老年人提供護理服務的社會機構和設施嚴重不足,現有養老機構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也不齊全,服務人員總體素質和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要。從護理服務供給方面考慮,即使老年人接受了通過機構護理服務和家庭護理服務的方式,由于存在專業護理人員緊缺、康復中心數量不足等方面的問題,而使需要護理的老年人的護理服務需求無法被滿足進而導致其對長期護理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
我國作為“未富先老的發展中大國”,老齡人口基數大,人均收入水平低、社會收入水平差距較大等特點決定了我國不能直接照搬照抄發達國家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但是如果自行設計產品,由于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時間相對較短,國內所有商業保險公司從未涉及過與護理費用相關的產品,所以在一些經驗數據上是比較缺乏的,從而在核保標準、費率標準、給付標準上就缺乏了相應的依據,更難以制定出相應的最高給付額、給付期、等待期及其他附加條款。
根據國外的經驗,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價格不是一般群體所能承受的。美國是最早研究長期護理保險的國家,然而在精算技術的問題上學者們正在尋找更準確的實證模型,以期降低長期護理保險的費率水平,提高長期護理保險的市場競爭力。
一方面應該提高人們的風險管理意識,引導國人正確評估自己將來需要長期護理的風險,這種長期護理的風險伴隨著醫療和醫療服務費用的上升而提高護理費用。通過長期護理保險的方式防范風險可以很好地保護個人資產不受侵蝕。另一方面,應該意識到專業護理機構的優勢,轉變國人對傳統家庭子女護理方式的依賴。因為社會變革和家庭結構的轉變,養兒防老已經作為一種傳統觀念和當今社會顯得格格不入,必須適應當前通過社會護理機構提供護理服務的新思路,意識到社會護理機構的專業性和系統性都要遠遠優于家庭子女護理方式。
商業保險公司應成立老年人服務中心,吸引或自培老年護理方面的人才,同時與現有民間養老院建立縱深合作,整合社會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護理方面的資源,降低影響長期護理保險賠付水平的護理成本。社會長期護理保險機構利用現有的敬老院資源,改變敬老院在老年護理問題上現有的運行模式,變統一護理為入戶護理,變后期收費為前期投保,通過系統培訓提高專業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
保險產品運行的數理基礎是概率論和大數法則。大數法則是指重復試驗n次,n趨于∞,隨機事件(A)出現的概率將無限接近其頻率。大數法則要求有足夠多的經驗數據樣本和足夠多的投保個體,才能使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做到有效對接。從本文的分析來看投保個體足夠多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期即將來臨的情況下很容易滿足。關鍵就是通過長期的積累獲取健康保險精算數據,用足夠多的經驗數據樣本在核保標準、費率標準、給付標準上獲取相應的依據,并制定出相應的最高給付額、給付期、等待期及其他附加條款。
根據投保人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繳費能力水平,劃分具備繳費能力、部分具備繳費能力和不具備繳費能力三種人群,依據精算模型提出適合我國發展長期護理保險的三種模式(見表1)。

表1 中國發展長期護理保險模式
在我國發展長期護理保險模式選擇中,通過政府出資方式填補可支付需求與高昂保險費率之間的差額,使長期護理保險從保費角度真正把巨大的潛在需求轉變成有效需求。
[1]杜本峰,沈航.老年人口的長期護理服務需求及產業發展模式略探[J].經濟問題探索,2008(3).
[2]楊勝剛,朱琦.人口結構、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