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在北京共同召開全國基礎研究工作會議。這是繼1989年、2000年后,我國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性基礎研究工作大會,會議將全面總結我國基礎研究10年來取得的成績,并研究部署未來工作思路。
回眸這10年,我國基礎研究可謂碩果累累,亮點頻現。
中央財政投入大幅增長。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經費快速增長,分別從2000年的12.84億元、5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03.7億元、40億元,均增加7倍;2008年中央財政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2010年為30億元,每個實驗室每年平均經費1000萬元。
學科研究體系更加完備。我國穩步推進基礎學科發展,積極推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進步,重點資助物理、數學、信息、生命等學科領域的交叉研究,形成了較為合理、多層次的科研和學科布局;各學科整體水平進步較大,學術影響全面提升,部分學科進入世界前列。
創新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工程等基礎研究創新基地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骨干基地,在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有關部門和地方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領軍人才和優秀團隊,從海外吸引了眾多高層次創新人才,形成了一支規模適度、創新能力較強的基礎研究隊伍。
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我國國際科學論文的數量強勁增長,論文質量持續提升,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大幅度上升。部分基礎研究成果如高溫超導、量子通訊、誘導多功能干細胞等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一些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彰顯了我國的科研實力。
基礎研究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基礎研究的長期積累和多學科的綜合交叉,為我國載人航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等各項重大工程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可靠基礎;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制造科學的前瞻性研究所取得的大批成果,推動了我國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和高新技術及新興產業的發展;能源科學、農業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深海、深地、深空的認識不斷深化,為解決糧食安全、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生態脆弱等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
在第三次全國基礎研究工作會議召開之際,本報隆重推出中國基礎研究工作10周年特別策劃,回顧10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科技計劃部署、創新基地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梳理和總結成功經驗、重大成果以及國際合作進展,展望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