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東
摘要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興起,我國快速的進入了網絡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以其快速、方便、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等傳統媒體所不具有的優勢快速的占領了媒介市場,并俘虜了大量的受眾。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作為報紙、電視、廣播三大傳統媒體中較為弱勢的廣播媒介,更是面臨著生死攸關的考驗。廣播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尋得自己的發展空間,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是每一個廣播媒介工作者都該認真思索的問題。本文從作者自身工作實際出發,對新媒體時代廣播媒體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廣播媒介;改革;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N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3-0002-01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興起,我國快速的進入了網絡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以其快速、方便、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等傳統媒體所不具有的優勢快速的占領了媒介市場,并俘虜了大量的受眾。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作為報紙、電視、廣播三大傳統媒體中較為弱勢的廣播媒介,更是面臨著生死攸關的考驗。廣播媒體是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屬于思想上層建筑的傳播者。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輿論導向作用。面對新情況,廣播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尋得自己的發展空間,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是每一個廣播媒介工作者都該認真思索的問題。本文從作者自身工作實際出發,談談自己對新媒體時代廣播媒體的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各種新媒體紛至沓來,互聯網、手機、MP3、MP4等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給在傳統媒體大戰中本已處于劣勢地位的廣播又籠罩上一層陰霾。網絡等新媒體所能提供給受眾的海量的信息、自由選擇權、靈活的互動性、零損失的收聽音質都是傳統的廣播等媒體所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提供的。面對新媒體的咄咄逼人的競爭,作為傳統媒體中相對弱勢的廣播媒體來說,必須認清當前形勢,積極改變傳統的發展思路,針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加強自身修養,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1 廣播媒體的可持續發展概念
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在發展經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時提出的重要概念,就是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社會的永續發展。廣播媒體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傳播手段,以無線電波為介質的傳遞信息手段,以傳達政令、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社會服務、普及社會教育、豐富文化娛樂為目的現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廣播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服務大眾,與時俱進,推動廣播媒體管理創新、宣傳創新、科技創新和經營創新的全面、協調發展;就是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和“三貼近”的方針,以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力為目標,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社會良性互動永續發展,既實現廣播媒體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又要為實現經濟社會永續和諧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2 廣播媒體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廣播媒體事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從目前總體來說,其仍然有待加強,在各級廣播電臺之間,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我國廣播事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第一,廣播媒體所提供的信息量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現代社會是個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比較大。而廣播節目,很難提供給受眾大量的信息,這是由廣播的自身屬性所決定的。中央廣播電臺還好一些,特別是一些地方臺,發射功率普遍比較低,一般是不出本市或者本地區,如此小的傳播范圍不可能會有大量的及時的信息來傳遞給受眾,當然也不可能會有忠實的大批的受眾群;
第二,傳統的體制束縛了廣播事業市場潛能的發揮。長期以來,我國的新聞媒體事業走的是雙重體制,即事業編制,企業經營。國家最初這樣實行的初衷是:既能實現對新聞媒體的很好管制,保證了輿論宣傳,又方便媒體實現經營性收入來壯大自己。但事實證明,廣播媒體的雙重身份,未能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造成多種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面對市場左右為難、畏首畏尾。導致廣播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效益不好;
第三,有影響力的廣播欄目較少,缺乏高素質的人才。目前我國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普遍存在著節目缺乏,播出質量不高的問題,內容匱乏成為制約廣播發展的瓶頸。不能滿足人們對文化產品質量多樣性、多層次性、多選擇性的需求。甚至在一些時段,廣播節目完全淪為賣藥品的和賣保健品和宣傳虛假廣告的陣地,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這同時也暴露了廣播事業在人才方面的短板,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人才的作用。中國的廣電業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現象,特別是由于中國廣電業自成體系、相對封閉,導致廣電業的高素質人才更為缺乏,已經成為阻礙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總之,我國的廣播媒體要想在新媒體時代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認真反思,總結自身發展中的問題和困難,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北京電通網絡互動中心.現代廣告,2007(2).
[2]王巖玲.融合新媒體:電視節目的未來[J].中華新聞報,2007-10-16.
[3]周杰.論打造城市電視臺本土文化欄目[J].新聞愛好者,2008-03-10.
[4]黃鳴奮.新媒介與西方數碼藝術理論[M].學林出版社,2009.
[5]石磊.新媒體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6]陸地.解析中國民營電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7.
[7][美]大衛·阿什德.傳播生態學——控制的文化范式[M].華夏出版社,2003,7.
[8]朱光烈.我們將化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將給傳播業帶來什么[J].現代傳播,1994,2.
[9]匡文波.紙質媒體還有明天嗎[J].現代傳播,2004,4.
[10]王卉蓮.英美報紙發行下滑網絡疑為元兇[J].出版參考,2006,13.
[11]望鷹.日本:報紙不敵電視和網絡[J].世界文化,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