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凡,林葦晴
摘要 突發事件發生時,各種謠言往往相伴而生。而在微博這一新型傳播環境下,極大地增強了謠言的危害性及擴大了其覆蓋面。本文以近日發生的“搶鹽潮”為例,從傳播特性的角度上,對微博傳播進行了利弊分析,并對微博危機信息傳播前景進行了展望和分析。
關鍵詞 微博;“搶鹽潮”;謠言;危機信息發布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3-0006-02
微博風潮的出現,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新聞傳播媒介樣式。基于Web2.0技術,微博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方式:用戶不只是被動的新聞接收者,也是主動的新聞創造者、傳播者。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微博必然存在一定負效應,如何趨利避害,充分利用好這一新媒體,值得研究與深思。
1 微博在新聞傳播特性上的利弊分析
“搶鹽潮”是指于今年3月16日至23日發生的在廣東、浙江、安徽、江西等多地市民恐慌性搶購碘鹽的群體性突發事件。導致市民搶購碘鹽的謠言原因如下:其一,日本地震海嘯造成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放射性物質污染海水影響海鹽質量;其二,服用碘鹽可以預防輻射;其三,鹽價必定會隨著搶購而暴漲,現囤積大量食用鹽可避免日后被迫購買高價鹽。謠言以極短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傳播,其中微博起了相當大推進作用,其直播、共享、互動等新聞傳播特性上的優勢在成為了謠言傳播的“左膀右臂”。
1.1直播性:微博是謠言產生的“溫床”,也是察覺謠言爆發征兆的“利器”
微博的直播性體現在傳播的零時差,用戶可以第一時間發布和接受消息,這為謠言的產生提供了“溫床”。一則微博的字數在140字以內,不同于其他的傳播媒介,不需要過多事實論證與推演,只需提供簡短的結論。謠言的發布者往往會把這則短消息偽裝成正規的新聞樣式,甚至冠以知名新聞機構的頭銜。在“搶鹽潮”期間,便出現過海外學子轉播BBC新聞的短消息,聲稱“日本發生嚴重核泄漏,海水遭到嚴重污染”,最終BBC官方辟謠稱根本沒有發布過類似言論。在應對謠言事件中,政府處置響應滯后往往遭到大眾詬病。借助微博的直播性,有關部門可以迅速察覺出謠言爆發的征兆,可及時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進行辟謠。在“搶鹽潮”爆發后,便有專家針對上述3個謠言進行了反擊:第一,我國供應的食用鹽中以礦鹽為主,海鹽所占比重不會超過20%,何況日本目前排入大海的放射性物質不多,加上稀釋作用,對我國沿海幾乎沒有影響;第二,如放射性碘進入人體,服用碘片可能會減少甲狀腺對放射性碘的攝取,但來自日本的核污染多源于空氣、環境中的放射性,服用碘片或碘鹽均毫無意義,服碘過多更會引起人體不適;第三,食鹽由國家專營,國家規定零售價格,任何人高價賣都是違法行為,且以目前各地鹽業公司的供應能力,不會出現食鹽緊缺的現象。
1.2共享性:微博可以加速謠言的傳播,也可以加快謠言的平息
微博的共享性使其具有核裂變式的傳播,當一個微博具有大數量關注者,一旦其發布消息之后,關注者覺其有價值便轉發,同樣,轉發者的關注者也可能會轉發該條消息,由此形成一個巨大的傳播鏈。因此,謠言一旦以微博這一媒介進行傳播,將在極短的時間內影響到極大的范圍,且數據只能反映有多少人轉發謠言,卻不能確定有多少人看到并相信謠言,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然而,政府可以利用微博極強的共享性,及時遏制謠言,加快其平息。有關部門建立對應的官方微博,在謠言爆發前期,及時發布官方信息進行辟謠;在常規狀態下,適當發布災害常識,提高公民對謠言的辨識能力。在“搶鹽潮”爆發后,中國鹽業總公司及時發布了近50條微博進行辟謠,辟謠消息通過其約28 000位關注者進行更為廣泛的傳播,對謠言的控制與平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不少專家也在微博上普及了相關的科學常識,加快了謠言的平息。
1.3互動性:微博可以提高對謠言的關注度,也加強對謠言的公眾批判
微博不同于以往的傳統媒體,Web2.0技術使其具有一對多的互動性,能在公眾內部形成討論群,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謠言關注,而普通大眾往往會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自覺承擔起傳播謠言的作用,使得謠言反復傳播。當“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這種現象即是被心理學家稱作“虛幻真實”的效果,人們聽到謠言的次數越多,就越有可能相信它,并且也越有可能傳播它。1953年,克羅斯在考慮公眾批判能力的因素后,得出了修正版的謠言公式,即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公眾批判能力主要指謠言參與者和接收者對謠言傳播內容真實性的認可程度,受眾的批判能力越強,謠言產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則越大。此次“搶鹽潮”中,產生的謠言大多都缺乏合理性,對于那些科學常識豐富的人來說,他們能輕易判別出言論的真偽,并且會為周圍人提供一個科學合理的解釋,增強公眾對謠言的批判,從而有效地化解謠言。如多名科學家組成的微博“科學松鼠會”舉行的“微訪談”,利用科學知識對公眾進行講解,為緩解公眾對于日本核泄漏和“謠言”恐慌作出了有力的回應。
2 微博危機信息傳播的趨勢展望
2.1完善微博信息傳播的法律法規
微博作為新媒體,對危機信息傳播的作用與影響不言而喻,因此必須加強管理以增強在危機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正效應。由于微博仍處于起步階段,所面臨的情況和問題都將是前所未有的。面對難題,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完善專項法律法規進行約束。
完善法律法規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必須界定責任義務,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官方有關部門以及指定專家必須立即通過微博進行危機信息發布以及及時準確的辟謠;其次,明確公民在微博傳播機制中的權利,可以轉發官方微博的正確危機信息,以及促請有關部門及專家進行相關問題的釋疑;最后,對謠言的發起者和惡性傳播者必須予以處罰,對有關部門和專家沒有及時辟謠應當追究其責任。
2.2加強對微博傳播內容上的把關
在Web2.0條件下,無論是微博的發布者、傳播者還是接收者,面對的限制都更為寬松,建立起一個合理有效的把關模式十分必要。微博網站平臺應當對微博傳播內容進行嚴格把關,還應當針對微博發布平臺的多樣化,從技術層面對微博創作過程進行控制。政府部門應當做好監督者的角色,嚴格監測廣泛轉發的微博,對錯誤的危機信息應當及時予以改正,將謠言扼殺于萌芽狀態。
2.3政府利用微博建立起新型的危機信息傳播模式
在信息爆炸的新形勢下,及時有效地傳播正確的危機信息,是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門應當利用微博在直播、共享、互動等新聞傳播特性上的優勢,通過微博建立起新型的危機信息傳播模式。在常態下,有關部門利用微博定時發布科學常識,以增強公民對謠言的辨識能力;在突發事件爆發后,及時通過微博發布危機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權,穩定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侯金亮.微博傳播的“雙刃劍效應”[J].青年記者,2010(33):63-64.
[2]賀飛飛.微博的傳播特性與傳播效應研究[J].劍南文學,2010(2):146.